• 二战前的电子对抗和反情报战

  •     在有线电报、电话相继发明之后,对通信线路进行侦听成为截获对方信息的重要手段。为了建立起覆盖全球殖民地的通信网络,英国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展大规模海底电缆敷设,很快便形成了越洋通信业务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出于建设运营成本因素,纷纷选择英国的通信电缆节点拓展自己的通信业务,然而这也为英国的窃听带来了巨大便利。各国很快觉察到了由英国一手把控的通信资源为本国经济和政治利益带来的损害,20世纪初,法国、德国和美国先后开始敷设本国独立的海底电缆。一战爆发后,英国采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切断德国的海底电缆,迫使其使用英国控制的通信节点或者用同样能被英国监听的无线电发报方式达成通信。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线电侦听发生在1904年,当时驻扎于苏伊士运河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戴安娜”号截获了沙俄海军的无线电报,获取了后者正在调动舰只准备与日本开战的情报。进入一战后,无线电通信监听技术方法更加成熟。自1908年开始,法国建立起一套无线基站网络,埃菲尔铁塔上也安装了用于截获德军无线电通信的设备。在战争初期,这些截获的电文对法国军事行动的组织筹划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从中获得的重要情报让法国在1914年9月发起的马恩反攻中取得胜利。而英军通过侦听德军舰艇发出的位置报告绘制出了详尽而精确的态势图,实现对德国海军下一步行动的预判。一战中,英国截获并破译德国密码电报累计达到了8000万字,其中包括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这份电报暴露了德国秘密拉拢墨西哥共同对抗美国的企图,并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各国充分认识到了侦听和破译敌方密码电报的重要性,各种专设机构在战后如雨后春笋般成立。1919年11月1日,英国成立了政府密码学校,其对外宣称的职能是为政府部门使用安全密码提供建议,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职能便是研究别国所使用的通信加密方式。截至1940年,已有26个国家的外交密码体制成为了英国政府密码学校的研究对象。
        美国于1919年成立了国家密码局,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期间,密码局曾成功截获并破译了日本参会代表与国内的通信联络,窥探到了对方的一部分谈判底牌。然而到了1929年,密码局却被时任战争部长的亨利·刘易斯·斯廷森下令撤销,他的理由是——“绅士们不会去读他人信笺。”幸运的是,陆军和海军的侦听破译机构并未遭此厄运。1930年3月,美国陆军“通信情报部”(SIS)在阿灵顿礼堂开始运行,它隶属于陆军通信兵,但出于保密原因,并不在官方编制中出现。而成立于1922年7月1日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办-海军通信办第20处-G/通信安全科”(简称OP-20-G)以日本为主要侦听破译对象,由于日本使用了用摩尔斯码代替日文假名的独特电码体系,OP-20-G于1928年抽调4名掌握日文电码的报务员进行内部授课。由于OP-20-G的办公室在海军部顶楼的2646房间,所以这群人又被称作“屋顶帮”。
        1930年代初期,随着与日本关系的日趋紧张,美国开始在11个预设地点部署高频测向站,它们大多位于太平洋沿岸。1940年12月,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使用高频测向站对德国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进行定位。同时,美英两国开始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1941年4月,英国将本国最先进的一台高频测向样机交予美国进行技术交流。
    (摘编自《兵器知识》   文/马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