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强击群

  •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卫国战争全面爆发。在战争初期,苏军为了突破敌筑垒地域或夺占城市内重要建筑,开始尝试运用强击群这一新的编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苏军发起反攻后,德军向各个城市据点收缩,城市作战更加频繁,这使得苏军强击群在实战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苏军强击群是一种基于任务的临时性编组模式,通常以连为规模,由步兵、工兵、炮兵、坦克兵等力量组成,可以是强击支队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营的编成内遂行任务。主要负责夺占城市中敌重点防守的某幢建筑物,或筑垒地域中某座敌坚固工事。战后,苏军在总结战争经验时指出,苏军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广泛组织强击支队和强击群进行战斗。可以说,苏军在卫国战争中历次城市作战的胜利,都与强击群的广泛运用紧密相关。
        苏军强击群是在借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强击战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无法突破对方绵延的防线。在这种情况下,协约国的解决思路是制造坦克等装甲车辆,将火炮和机枪火力与机动设备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来打破困境。而德军则致力于发展一个新的作战概念,即在进攻中利用现有手段,将灵活性、机动性、突然性结合起来,通过重新规范步兵分队的攻击行动,使得这些经过特殊训练和使用专业武器装备的步兵分队能够突破敌防线。强击分队由此而生。1915年5月2日,德军成立了第一支强击分队,并于1916年2月被派往凡尔登。同年4月,强击分队扩编为一个营。10月,西线德军的每一个军都开始组建强击营。1918年3月至6月,德军在西线对协约国发动的“春季攻势”中,强击战术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为其他国家借鉴这一经验创造了条件。
        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由于战前准备不充分,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大量人员被俘,大批武器装备遭到毁损,但最终,还是将德军阻滞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地区。为了阻止德军进一步深入苏联纵深,苏军与德军在各个城市中展开激烈巷战。在被毁的街道上,在争夺楼房、地下室和工厂的战斗中,强击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第一次运用强击群这一编组模式。当时,苏军与德军围绕着市区内的多幢建筑展开了激烈争夺。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运用作战力量是不行的,一是城市环境的影响难以充分展开,二是大规模集结易遭敌杀伤。此时运用小规模作战力量与敌近战胶着,最符合城市作战的特点。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为了夺占德军控制的建筑物,开始大量运用强击群,其中较为典型的战例是夺占“铁路工人之家”的战斗。
        “铁路工人之家”与“Г型房子”紧密相连,距离伏尔加河岸200~250米。盘踞在此的德军可对苏军第13步兵师第42团和第34团防区实施监视,并通过射击的方式,阻止这两个团从伏尔加河左岸获得补给和撤离伤员。为了降低这两幢建筑的影响,苏军对其实施了大规模炮击,然而炮兵无法摧毁这两座坚固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决定派出步兵夺占这两座建筑物,但这两座建筑周围都埋设有地雷和铁丝网,并挖掘有壕沟,建筑物本身也得到了加固,夺控行动异常艰难。
        1942年10月11日,一支由35名第34团士兵组成的强击群试图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夺占“铁路工人之家”,但由于“Г型房子”德军的火力压制以及其他原因,第一次行动失败。随后,苏军分别于10月24日、11月1日再次组织力量夺占“铁路工人之家”,均遭失败。11月10日,师属第8工兵营的一个排挖通了一条42米长隧道,直达“铁路工人之家”中央。在凌晨2点,苏军引爆了隧道内的炸药,并形成了一个直径约30米的大坑。爆炸发生一分半钟后,位于“铁路工人之家”150米左右的40名苏军突击队员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但仍未能取得成功。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反攻阶段,苏军对德军逐渐形成合围,第13师开始加快夺占“铁路工人之家”和“Г型房子”。11月底,苏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再次组织进攻。“铁路工人之家”由第42团2营组成的强击群负责,“Г型房子”由第34团组成的强击群负责。这两个强击群都将所属力量分为三种类型的组:一是攻击组,每个组由6~8名步兵组成,负责快速冲进建筑物内,主要携带冲锋枪、喷火器等轻武器;二是巩固组,在攻击组之后,从不同方向进入建筑物内,主要用于清剿室内残敌,并建立火力配系,阻敌增援,主要携带机枪、反坦克步枪等重武器;三是保障组,主要由工兵和侦察兵组成,负责提供排雷、情报支援等各种保障行动。上午6点40分,攻击行动正式发起,两个强击群按照预定目标快速展开行动。13点20分,“铁路工人之家”的守军被消灭。第二天凌晨4点,苏军控制“Г型房子”。这次夺占“铁路工人之家”和“Г型房子”异常顺利,其主要原因是吸取了前几次行动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新的编组方式,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
        在此之后,强击群这一编组方式在苏军内部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1943年后,卫国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折,苏军开始组织越来越多的进攻行动。而德军开始逐步后撤,并依托大城市和定居点组织防御。苏军面临更多的城市作战环境,而不断成熟的强击群在夺占波兹南、柏林等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军事文摘》  文/王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