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无人机专业“大拿” 更是倾囊相授的“大师傅”

  • 杭帆 胡林辉 杨少武
    戴成晨 冯叶旺

        牟瑞春,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无人机技师兼班长,入伍25年来,他操纵过14种型号的无人机,飞行时间超过6000小时,撰写无人机战场侦察教案五十余套,连续3年被战区陆军、集团军评为优秀教练员,荣立三等功3次,优秀士官人才奖2次,2022年被中部战区陆军评为“十佳新质先锋”。
        大漠戈壁,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激战正酣。只见一架无人机盘旋高空,搜捕“蓝军”重要目标,正传输坐标方位时,突遭强磁干扰,无人机随时都有迫降的危险,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在这危急时刻,任何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无人机能飞回来吗?”排长董小瑞捏了把汗,此时,操作员牟瑞春盯着显示屏,坚定地答道:“能!”只见他眼疾手快,快速调整配置……经过一系列应急操作,无人机逐渐回到正常航线。半小时后,无人机安全返航。事后回想起来,牟瑞春才感叹道:“当时无人机如果掉下来,那后果真不敢想象。”
        在战友们眼里,牟瑞春是旅队名副其实的无人机专业的“大拿”,也是大家交口称赞的首席“放鹰人”。但在牟瑞春看来,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悉心钻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实飞经验,才能在紧要时刻大显身手。
        2007年,在一次演习中,牟瑞春担负“敌”后侦察任务,返航时,由于操作失误,使无人机无法显示定位,最终导致任务失败。这次“折戟”,在牟瑞春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对装备一知半解,上战场就要付出代价”。
        于是,牟瑞春找来该机型理论书籍学习研究,一有时间就摸索无人机,进行分解结合操作训练,研究机型架构和飞行原理。为了把装备性能研究透彻,尽快掌握实操技巧,他选择在不同的天候条件下到野外进行飞行训练,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操控动作,三五十遍都是家常便饭;训练结束后的深夜更是顾不上休息,忙着记录和整理当天的训练数据。
        渐渐地,牟瑞春对无人机的装备性能了如指掌,练就了各项数据“一口清”、电路图表“一笔成”、装备故障“一摸准”的硬功夫。现在,无论是复杂的气候条件还是新装备的试飞,无人机升空后,各种传感器发回的数据都会在他脑海中还原成飞行姿态。
        一次飞行训练中,排里二级上士刘俊昊操作无人机遇到强气流,无法开伞,情况紧急。一旁的牟瑞春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判定机身在空中失衡状态,指挥刘俊昊切断无人机动力,借助向下坠的力快速降低高度,脱离危险空域。快接近地面时,牟瑞春果断下令开伞,刘俊昊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十几次操作步骤,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一起险情被成功处置。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那次经历过后,刘俊昊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于是,在牟瑞春的鼓励下,他独自带队参加集团军组织的无人机比武,斩获三金两银,年底荣立三等功。走下领奖台,刘俊昊十分感激牟瑞春,牟瑞春却说:“无论是谁,只要想学好技术、练打仗本领,我都会上去教、手把手带。” 
        作为基层部队专业带头人,牟瑞春把培育打赢人才作为神圣使命,甘当倾囊相授的“大师傅”,带出一大批训练尖子、专业能手,如今,他已培养出上百名无人机专业操作手,先后有30余人立功受奖。
        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牟瑞春从来不居功自傲。他说:“薪火传承是一名老兵的职责所在,我要争取为部队培养备战打仗人才多尽一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