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耕不辍,传扬“两弹一星”精神

  •     彭继超,男,1952年5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副编审,现为阳光军休所军休干部。彭继超曾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近三十年,承担“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题材创作任务。因贡献突出、成绩显著,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5年荣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致敬青春 马兰开花
        “我们看到马兰花就好像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看到了战友。”在新疆西北部的茫茫戈壁深处,有一个以鲜花命名的地方——马兰,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核试验基地。
        20世纪60年代,戎马一生的将军、海外学成归来的专家、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学子和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齐聚这里,用热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奉献与牺牲,在这片曾沉寂千载的荒原上创造奇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在这里发出东方巨响。
        1969年3月6日,17岁的彭继超怀揣着“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跟随部队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一待就是30年。
        在最荒凉孤寂的大漠深处,默默地做着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这让年轻的彭继超和战友们心中充满豪情壮志。
        很快,彭继超的文学才华崭露头角,他开始通过笔尖书写马兰,记录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动人故事,记录“两弹一星”伟大事业。
    深入爆心 见证《横空出世》
        1970年10月,18岁的彭继超在罗布泊西面的阿尔干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核爆炸。
        顷刻间,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万般寂静,由爆炸生成的火球不断往上翻滚,蘑菇云腾空而起。即使与核爆心相隔137公里,火焰的温度也将彭继超的脸烤得生疼;因氢弹爆炸而引发的冲击波在山间回荡,从四面八方冲击着彭继超的耳膜。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爆炸。
        在新疆的30年时间里,彭继超一共经历了31次核试验,多次的临场参加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过去,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千里戈壁也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但“马兰”早已成为彭继超不能忘却的记忆。
        彭继超结合自身经历,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编写成剧本,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横空出世》于1999年12月12日在中国上映,好评如潮,荣获2000年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
        创作源于热爱,彭继超长期扎根于国防科技、武器装备战线,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主要题材,创作出《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祖国不会忘记》《罗布泊人》等文学影视作品,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等。
    无畏病魔 传扬“两弹一星”精神
        “不论站在哪里,都要做榜样,要叫我们的后人向我们看齐!”这是中国第一位“核司令”张蕴钰将军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让彭继超至今难以忘怀,也成为他一生的理想信念。为了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故事,彭继超不计得失、不遗余力。
        2021年7月的一次例行体检,彭继超意外发现自己身患胃癌,病情十分凶险。
        病魔并没能把彭继超吓倒,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治疗期间,彭继超仍坚持参与宣传“两弹一星”故事的艺术创作,为传扬“两弹一星”精神倾心尽力。
        在医院大厅候诊的长椅上,静心仔细审读、修改布展大纲;术后在病房里,和远在新疆马兰基地的同志电话商讨设想;刚刚出院回到家里,立刻与核试验基地派来的同志讨论纪念馆的设计方案,并将自己保存多年的资料赠给基地;化疗期间,他和两位战友通过线上合作的方式创作了核试验基地故事少儿读物《我是马兰人》,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化疗结束后,他应邀走上央视《青春对话青春》《了不起的歌》等节目现场,为观众现场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因病情不能外出,他就通过视频方式为新疆、青海的学校远程授课,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如今,彭继超的病情已经稳定,继续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学习创作,努力创作更好、更多的作品,献给党和人民,献给伟大的新时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