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天救下153名伤员;他曾为救战友中毒3次……他就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赵引群。
1932年2月出生于山西夏县的赵引群,1947年1月参军入伍,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卫生员、卫生班长、师部医助、医生,先后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曾荣立一等功。
为救战友一天累昏3次
赵引群参军时只有13岁,因为他的止血、包扎技术过硬,医术精湛,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地神医”。
“止血钳先一夹,拉着扎血管的线扎住,消毒后再进行包扎,挂上伤员颜色区分条,区分条分为红、绿、白、黑四色,挂好区分条再抢救转送,这样能确保重伤员(一等危险)优先往后方医院转运。”赵引群说。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赵引群曾一天救治153名重伤员。“当时我累昏厥了3次,心里就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哪怕我今天累死也无所谓。”累昏迷以后,战友给赵引群喂点饼干、灌点水,赵引群醒来后,又站上手术台。
两次负伤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1年1月,赵引群进入朝鲜,在16军运输3团3营担任外科医生,主要负责重伤员的抢救工作。据赵引群回忆,朝鲜战场上,他共救下700多名重伤员,自己也先后两次负重伤,与死神擦肩而过。
赵引群第一次受伤是在1951年年底,“当时特别冷,我因为要抢救伤员,被子弹打穿左腰,因流血过多昏迷了。我是大夫,我会救别人,但是别人不会救我,战友们只能把我送往后方医院。”如何被抢救过来的,赵引群全然不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伤还没好利索,赵引群就主动要求回前线。“轻伤不下火线,只要我还能动,我就得救人。”这位战场上的“神医”,无法放下对战友的记挂,刚能下地走路,就回到了前线继续救人。
1952年底,赵引群第二次负伤,这次他伤得更厉害。“左耳被子弹打穿了,这次不得不回国养伤,养了半年才好。”因为这次受伤,赵引群的左耳至今听不见声音。
此外,赵引群还参加过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救过无数伤员。不仅治病救人,赵引群还挺身而出,在攻占太原东山淖马阵地战中,奋不顾身教战友防毒。“敌人经常放毒气,为了不让战友中毒,我就负责监测,每次发现敌人放毒气,我就大喊提醒战友用手巾捂住口鼻,但是我自己来不及捂,吸入了毒气。”就这样,在淖马阵地,赵引群中毒3次。
离休后,赵引群坚持学史明理、提笔著书,伏案撰写《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忆录。今年5月10日,赵引群交纳了一笔6600元的特殊党费,这是一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兵的心愿。“最近感觉身体越来越差,我怕哪天突然走了,所以走之前想赶快交上特殊党费。”朴素的话语,充分彰显了一名党员、革命老兵对党的无限忠诚和自身的高尚情怀。(摘编自《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