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媒:欧盟要逼迫中企把技术交出来

  •     当地时间11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名欧盟高级官员的消息披露称,欧盟正计划要求前来投资建厂的中国大陆企业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产权,以换取享受欧盟补助的资格,作为其更严格的清洁技术贸易制度的一部分。
        报道称,电池企业将首当其冲,未来新规还可能将范围扩大至欧盟其他绿色行业领域。
        据这些官员所说,新的技术转让标准将率先于今年12月的欧盟10亿欧元电池开发补贴项目中实施,届时将要求中国企业在欧洲设厂时共享技术知识。他们补充称,新标准在招标前可能会有所调整。
        如此条款堪称野蛮的强盗逻辑,而这家西方媒体却带着为布鲁塞尔开脱的明显意味写道,上述计划体现了欧洲对中国态度转向强硬,美其名曰称欧洲正试图保护受到严格环境法规约束的欧盟企业免遭所谓“廉价且污染更严重”的进口产品的冲击。
        文章甚至倒打一耙称,欧盟此举与中国“要求外国公司共享知识产权以换取市场准入如出一辙”,企图合理化这一明显背离自由贸易市场原则的“霸王条款”。
        对于欧方所谓“强制技术转让”的无端指控,新华社曾指出,事实上,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国企业必须转让它的技术给中国合作伙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完全依据契约,是市场主体自愿交易的结果。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合资和股权比例限制等要求,是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谈判的结果,符合WTO规则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这是多数国家都采用的做法,和强制技术转让没有关系。
        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也早就此强调,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了众多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国内外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中欧双方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中欧双方一直保持着有效沟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金融时报》指出,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使得电池供应链对正向低污染车型转型的欧洲汽车制造业至关重要。
        报道称,总部位于瑞典的欧盟头号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因难以提高产量,正深陷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濒临破产边缘之际;与此同时,随着欧盟对中国科技产品进口的审查限制不断增多,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一些中国电池制造商转而直接在匈牙利和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建立超级工厂,远景能源也在西班牙和法国的工厂投资了数亿欧元。
        《金融时报》称,今年早些时候中方有关部门已经给出了新的对欧投资建议,理由是“布鲁塞尔政治的不确定性”。这一点从近期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对中国企业和产品频下黑手就可见一斑。
        早在今年年中,欧盟就被曝对华电动汽车挑起关税争端,意在迫使中国车企赴欧洲组建合资企业,并与欧盟同行分享技术;今年9月,欧盟更直接“现改”规则,宣布在当月启动的欧洲绿色氢能项目补贴竞标中,新增限制在投标项目中使用中国制氢电解槽产品及零部件的一条所谓“弹性要求”,规定中国成分不得超出整体的25%。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当时坦言,用投资换取关税优惠、市场准入等的做法已不新鲜,但欧盟此次挥起关税等“大棒”来迫使中国汽车企业进行投资的做法“并不多见”,言语中难掩对欧盟此举的惊讶。
        《金融时报》还提到,除了对欧洲经济疲软以及企业在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气候雄心的担忧,欧盟对华贸易措施未来还将受到特朗普新一届政府对华态度的影响。
        总部位于伦敦的智库“欧洲改革中心”,其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科纳戈表示,欧盟委员会正在“努力寻求多种途径”来加强其贸易防御,以应对受美国对华关税影响,可能大量涌入欧洲的中国产品。
        科纳戈警告说,对中国零部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可能会对欧盟的脱碳努力产生不利影响。
        “你们暂时采取了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比如创新支持……来支持你们的行业,但这并没有降低消费者的价格。”科纳戈补充道,这项措施可能会使欧盟汽车行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更加无所适从”。(摘编自观察者网  文/阮佳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