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传灯,照亮后辈成长之路

  • 吕佳俊 

        在海风轻拂、美景如画的滨海明珠大连,有一位虽已步入暮年,但心中的火焰从未熄灭的老人。他,自打1954年穿上军装起,就将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1996年从原64集团军副政委岗位退休后依旧脚步不停,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他就是辽宁省军区大连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李光祥。

        李光祥深知,国防教育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挑起这份重担,成为辽宁省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市沙河口区宣讲团成员、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第三任团长。先后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军先进退休干部”“辽宁省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个个头衔和荣誉背后,是他对下一代的无尽关爱与厚望。

    退而不休 挥洒老兵激情

        是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平凡”的晚年;还是继续为党的事业笃行奋斗,继续“不凡”的工作?李光祥深知,他是一名党员,永远是党的战士,于是决定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的事业。退休那年,他申请加入大连市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从此站上三尺讲台,挥洒着一名老兵的激情。
        2002年,李光祥担任报告团团长一职后,身影便频繁地出现在大江南北的讲台上,足迹遍布全国,累计开展主题报告2000余场——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他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浓厚情怀。
        李光祥十分注重报告团团队宣讲质量和水平,他带领报告团成员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第一时间学习研讨党的创新理论、重大决策等内容,并针对宣讲题目集中备的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不仅如此,李光祥还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工作倾注不少心血,他曾为50余所小学的孩子们开展300余场国旗下宣讲,先后被国内101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培养孩子们成长,对我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李光祥关心下一代事业的信念坚定不移。
        李光祥的宣讲紧紧围绕爱党爱国、信仰信念等主题,每堂课基本在一小时左右,即便如此,许多孩子都表示没听够,还想听。他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回应孩子们的需求。
        在每一个值得纪念和铭记的日子,这位八旬老人都会以饱满的热情,穿梭于各个学校之间。有时一天进行四场演讲,对他来说,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与使命的召唤。
        “关心下一代,就是我的工作,我的使命,是我永不退休的岗位。我愿意用我的余生,继续为这份事业发光发热,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谈及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李光祥的眼神深邃而温热。
        多年来,李光祥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从学校到社区,从企业到部队,从乡镇到机关,平均每年要进行百余场宣讲,每周至少登台2~3次,他用行动诠释着“退而不休”的深刻内涵。
    坚定执着 播撒国防种子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9月,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的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了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提及,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而今,这跨越时空的“三问”在李光祥的宣讲中再次被提及,“从去年开始,我走到哪里,就将这‘三问’带到哪里。”李光祥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绝不能培养长着一张中国脸,却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爱国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他力求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这份情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今年,在大连市红垒宣讲团开展的一场活动中,李光祥以首席讲师的身份,引领了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深刻对话。宣讲团中有一名来自大连市人民路小学的学生,曾听过李光祥的宣讲,在这场活动中也担任了宣讲员一角。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愿意中国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演讲前,这名小学生找到李光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孩子的回答多了最后13个字,李光祥看着孩子,眼中满是欣慰与希望。
        “这个孩子给我很大启发,这样的回答更能激发大家对祖国的爱,从每个人心中说出来,表达的不仅仅是‘是’和‘爱’的问题。”李光祥与孩子的交流正是传承的体现,而这样的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希望每一代人都能将这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爱国情感传承下去。”
    无私奉献 诠释雷锋精神

        2008年,当岁月的车轮驶入李光祥的七秩之年,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悄然而至——他被授予“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并荣获了一枚意义非凡的“雷锋奖章”。
        在李光祥的心中,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灯塔,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也指引着他如何引领好青少年成长。他常说:“全国都在学雷锋,我作为一名老兵更应该学雷锋,并且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学雷锋。年轻人需要学习雷锋精神,要用雷锋精神武装青少年。”李光祥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也是他一生践行的信条。
        同年,李光祥在大连市团市委和市区关工委的支持下,成立“希望工程光祥志愿者大队”,并担任爱心大使。在他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基层、走进校园,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帮困公益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城乡,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带去温暖和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学雷锋的社会风尚。
        这一切都基于30多年前,李光祥在国防大学学习时,到革命老区开展现地教学工作中发生的一件事。在走进井冈山途中,他留意到一句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加之在目睹当地孩子的贫困状况后,他产生诸多感触。学习回来后,李光祥依然心系那里的孩子,便给当地希望小学寄去500元钱,这些钱是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
        从那以后,李光祥助学的事业再也没停下过。
        面对因经济困难而难以完成学业的学子,李光祥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在银行开设固定“助学户头”,13年来,坚持每年存款1000元,用以捐助贫困失学的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他却始终行事低调,不愿让学生知道他的付出。“我的钱都是国家给的,让他们感谢党和国家就行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名普通老党员、老战士应尽的职责与使命。
        除定期给希望工程捐助外,得知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或遇到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李光祥也会捐上一笔。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李光祥为灾区捐款3万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捐款共计54600元……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李光祥的个人捐款不少于30万元。
    思想敏锐 紧跟时代步伐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李光祥已悄然起身,开始他充实的一天。6点至7点,是他雷打不动的晨练时光,早餐后,学习是他每日的必修课。因患有白内障,李光祥的视力大不如前,即便戴上眼镜也只能看清文章标题,但这并未阻挡他学习的步伐。子女与志愿者的声音成了李光祥最贴心的“眼睛”,他们轮流为他朗读报纸与书籍,让李光祥的心随着文字的流转,与时代同频共振。
        每当李光祥外出开展宣讲,肩上总是斜挎着一个老旧的布包,里面装着他的眼镜、常用药品、放大镜、扇子等小物件,但唯独不见厚厚的宣讲稿。原来,那些深入人心的宣讲内容,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理论政策……一字一句,都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当夜幕降临,李光祥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沉寂。晚间的电视屏幕前,他准时守候,从东方新闻到辽宁新闻、中央新闻,直至大连新闻的播报,他一一不落。新闻,成了他了解国家大事、紧跟时代脉搏的重要窗口。“看新闻,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他常说,这份对时事的敏锐与关注,是他作为宣讲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在李光祥身上,体现着一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热爱,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人生信条。岁月悠悠,李光祥如同一棵不老松,屹立在大连这片热土上,用他的智慧与热情,继续书写着关于传承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