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对华科技战“搞砸了”

  •     当地时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动了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新一轮大规模制裁,把140家中国公司拉进了黑名单,不仅限制美国公司和他们做生意,还通过“长臂管辖”牵扯到了大量使用美国技术的第三国企业。路透社称,这是拜登政府任内为打击中国芯片生产能力而采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行动之一。
        消息传出后,没被美国限制政策波及的企业及投资者松了一口气。被美国限制政策牵扯到的企业及投资者怨声载道,美国的芯片企业警告,严厉对华制裁将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事实上,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对华卡脖子,重创的是自家和盟友,却唯独没限制住中国产业。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兼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甘思德近日在美国《外交事务》网站发文,他认为,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战失败了。
    不得人心
        靴子落地,但相比此前外媒炒作的版本,美国实际推出的制裁内容倒是做了明显的弱化。制裁公司数量从200多家缩减到了140家,“长臂管辖”也开了口子,豁免了荷兰和日本。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这是因为荷兰和日本政府不愿合作,美国本土企业也激烈反对,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
        能继续和中国做生意的消息传出后,荷兰、日本企业和他们的投资者显得相当兴奋。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股价应声上涨5.5%,日本更是多家半导体企业股价齐涨。毕竟美国之前的几轮对华制裁,已经把他们害苦了。
        拿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举例,今年上半年对华出口还占它总收入的将近一半,明年却要跌到五分之一。阿斯麦的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订单额环比锐减53%,直接腰斩,公司还进一步调低了明年的订单预期。美国向中国挥舞制裁大棒,实际打倒的,却是别国的半导体产业。
        美国的芯片企业也警告,严厉对华制裁将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毕竟如果美国不能卖,但其他国家可以,那么美国企业相较于外国竞争对手,将处于不公平的劣势。
        中美营商环境更直观的对比,体现在两国各自举办的展会上。
        就在美国政府加紧敲定制裁措施的同时,苹果首席执行官(CEO)库克高调现身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库克表示,“能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来这里参展,我太自豪了。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明年1月初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却因为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正变得不国际化。开展在即,中国企业人员拿着美方的邀请函却被美国政府大量拒签。中国可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占全球份额超过三成,这个美国展会4000多家参展商里,也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他们受邀参展,受益的是不用出国门就能达成国际合作的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这么中美双赢的好事,美国政府也要搅黄。美国这么搞“闭关锁国”,苹果这类巨头还有能力继续组团来华谈合作,但众多财力不足的美国小企业,岂不是就与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全供应链失之交臂了?
    策略失败
        华盛顿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手段包罗万象:出口管制、关税、产品禁令、双向投资审查、限制数据流动、激励有关企业转移供应链、限制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美国产业政策支出以及推出购买美国货的激励措施等。这些措施的目标同样多种多样:延缓中国在具有军民两用潜力的最先进技术方面进步、减少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拒绝让中国获取敏感数据、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美国产业竞争力以及促进制造业就业。
        然而美国政府对华卡脖子,重创的却是自家和盟友,并没限制住中国产业。按彭博社统计的近10年全球13项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截至今年,中国已经在其中5项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在另外7项上也是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2018年美国开打对华贸易战,2019年起中国获得国际授权的专利数量就超越了美国。
        2018年,中国芯片出口额5591亿元,今年的芯片出口额则预计超过11000亿元,顶着美国制裁,实现了翻倍。
        美国学界也是这个看法。华盛顿智库彼得森研究所的所长亚当·波森就表示:“中国的技术崛起不会受到美国限制的阻碍,甚至可能不会因此放缓。”
    适得其反
        随着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新掌权,美国学界对特朗普第一任期及拜登政府对中国实施的“科技战”“贸易战”等相关政策效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以期促进特朗普对华政策调整。11月26日,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兼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项目主任甘思德在美国《外交事务》网站发文,认为美国对中国发起科技战争已失败,并分析了原因。
        文章称,尽管限制措施具有破坏性,但不断收紧的管制也刺激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国一直把加强自力更生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但近年来由美国牵头的限制措施促使北京加速强化这一使命。
        在某些领域,旨在遏制中国技术进步的限制措施反而促进了中方相关技术取得进步。在众多领域,中国都在研发、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产品国产化率方面取得进步。甘思德表示,自己最近参观了中国电动汽车电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发现相关企业对全球竞争格局有清晰认识,在产品和工艺创新方面拥有极强能力,并且拥有向前发展的金融资源。在华外企高层代表对中国的歧视性产业政策感到不满,但他们现在一致强调,他们的主要挑战是能力极强的中国竞争者队伍不断壮大。
        在半导体行业,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建立国内生态系统和供应链。中国国内企业在增加国产芯片的使用。中国研究人员正在材料、芯片架构和计算方法方面探索新突破,这种突破有可能会让中国半导体制造商超越外国竞争对手,就像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超越西方在内燃机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样。
        中国如今在清洁技术方面也超越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在电动汽车上的押注已经得到回报,其在原材料加工、电池、远程信息处理、车型和充电设施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太阳能、风能、水电和核能领域亦是如此。最近,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汽车和相关基础设施开发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西方跨国公司把目光转向中国之外谋求多线发展之际,在东南亚、欧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最大的新投资者是中国企业。旨在阻止中国企业获得西方技术的限制措施,正促使这些企业比原本更快地走向全球以及建立广泛跨国网络。
        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斟酌,美国的经济安全措施如何既延缓但又加快了中国的科技发展。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评估这些措施如何影响美国自己的技术发展之路。在这方面,结果也是喜忧参半。
        美国的主要立法(如《芯片与科学法》和《通胀削减法案》)已经为基础科学、半导体行业、清洁技术和其他投资划拨超过6000亿美元预算。这些措施也是为了调动私人资本和外国投资。美国在半导体工厂、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技术方面的投资也确实出现激增。
        但华盛顿限制中国之举也对美国的创新产生限制,这些限制超过了相关投资带来的好处。出口管制减少了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商业机会。营收减少意味着研发投入和创新减少。特定的限制措施,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导致美国企业的机会和收入减少。
        美国司法部对与中国的学术合作实施限制,导致美国科技学者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美国很大一部分人工智能科学家来自中国,其数量减少意味着美国创新能力下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则有更多机会加强创新能力。华盛顿还对在美国攻读科技相关专业学位的中国学生施加限制,导致美国大学失去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
        “去风险”给美国经济安全带来一些改善,但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今后特朗普政府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让中美经济脱钩,那么美国面临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
        华盛顿应该采取措施,确保美国继续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开创性进展。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国会需要认识到,经济繁荣目标(例如增强创新和提高财富)与经济安全目标(例如提高经济韧性和防止技术泄露)之间存在潜在的平衡点。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对各种政策选项和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仔细评估各种政策的实际效果。
        所以说,美国的对华制裁,盟友不支持,自家企业不支持,自家媒体和学者也不支持,一意孤行的美国政府,封锁的到底是中国,还是它自己?
    (摘编自央视新闻、参考消息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