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关注日本新能源发展战略
-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刊登文章称,一个国家的命运将取决于能否很好地预测快速变化的能源未来并拿出生存战略。如果日本怠于能源改革、无法阻止国民财富外流,就有可能被世界洪流淘汰。
文章称,今年8月,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座超过百米的巨塔被炸毁。这是格拉芬莱茵费尔德核电站的冷却塔,在2015年停止运转前这座冷却塔已工作33年,如今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遭到拆除。
冷却塔的爆破也表明德国在去核电问题上不走回头路的决心。
然而德国电价昂贵。三分之一的德国企业表示,它们计划削减对国内业务的投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野村浩二表示,德国化工和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企业的产量在过去两年下降了20%。
“与脱碳雄心相比,目前的产业政策还不够。”9月,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表达了对实现脱碳目标的进程中缺少总体战略的担忧。
当下需要的是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生成式人工智能(AI)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美国微软公司已将目光投向了报废的核电站。三里岛核电站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河岸上。1979年,该电站2号机组遭遇了商业核电历史上的首次堆芯熔毁,幸存下来的1号机组于2019年停止运转。
微软签署了重启1号机组并购买电力的为期20年的合同。
科技巨头给去核电潮流按下了暂停键。谷歌和亚马逊也投资了美国的核电开发企业。
日本Rapidus公司的目标是从2027年开始在北海道千岁市的一家新工厂量产下一代半导体。10月该公司总裁小池淳义喊话:“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必须确保质量和数量都稳定的脱碳电源。”该工厂预计将消耗北海道10%至20%的电力。Rapidus公司的计划是重启北海道电力公司旗下自福岛核事故后已经停运12年的泊核电站。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的数据,与电力成本较低的美国和韩国相比,日本半导体工厂的电价成本差异“将在十年内达到近20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4.78元人民币)”。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日本共有54台核电机组开工运行,目前重新启动的仅有14台。仅2023年日本就为进口化石燃料支付了26万亿日元,抵消了出口汽车和机械所赚取的大部分贸易顺差。能源自给率仍维持在15%,在发达国家中垫底。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编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