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嘉庚的“电报提案”

  •     今年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他一生倾资兴学,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学校达120余所,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均称他为“校主”;他一生忠贞爱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中,始终愿为强国富民的理想倾其所有。毛泽东主席曾用8个字称赞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一个决心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福建东南沿海一个半渔半耕的小村庄,自小便对民族危亡有着深刻认知。他10岁那年,法国远东舰队挑起震惊中外的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奋力还击,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这让他意识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也在心中埋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
        1890年,远在南洋的父亲来信,让陈嘉庚去新加坡帮忙打理生意。几年后,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际,陈嘉庚收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他遵循礼俗回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可等到重返新加坡时却惊愕得知父亲的家业垮了,还欠下25万元的巨额债务。
        “当时新加坡并没有‘父债子偿’的惯例,嘉庚先生本可以不管这个烂摊子,却还是毅然选择替父亲还债。在那个年纪就有这样的格局,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信誉,也为中国人在国外建立起一个很好的形象。”吕娴说。
        后来,陈嘉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不仅很快还清了父亲的债务,还建立起一个横跨橡胶业、米业、航运业等多行业的商业王国。最辉煌时,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雇员有3万多人。因主营橡胶业,他被誉为“橡胶大王”。
        在南洋商界大展拳脚的同时,陈嘉庚也时刻挂念着祖国的发展。该如何报国?他的答案是:“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12年,陈嘉庚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到集美筹办新学。可这并不是一件只要出钱就能办成的事。当时族人还经常因利益冲突发生械斗,陈嘉庚费尽口舌游说,才最终取得各方支持。次年春天,集美诞生了第一所新式小学。
        彼时,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让家中女孩上学。陈嘉庚深知,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保证女孩也能走进学校念书,他特别制定了优惠措施:女孩上学免收学费,每个月还可领2至3元补贴家用。就这样,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开办。此后,他又创办了中学、师范、幼儿园及水产航海、商科、农林教育等专门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1919年,陈嘉庚宣布要建厦门大学,提出认捐百万元作为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300万元,分12年付完,总捐资为400万元。“这个数额是祖父当时的全部资产总值。他担心如果只拿出十分之三四或一半(资产),无法使其他华侨‘有所感动’,于是下定了一马当先的决心。”陈立人说。经过两年筹建,1921年厦门大学正式成立。
        可天有不测风云。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公司连续亏损。许多人劝他停发办学经费以维持企业,他断然拒绝,随即变卖了家人居住的三栋别墅,并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有外国公司找到陈嘉庚,表示愿意帮助他的企业渡过难关,前提是他要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他再次坚决拒绝,并放话“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
    一份提案

        1938年10月,南洋各地华侨代表齐聚新加坡,召开了华侨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大会。
        前一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各地华侨为了支持祖国抗战,竭尽所能筹款。许多人和陈嘉庚的想法一样:“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
        各地华侨决定通力合作,支持祖国抗战,因此召开了这次大会。大会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打破地域、帮群、血缘、行业的界限,组成统一的抗日救亡团体。陈嘉庚被推选为南侨总会主席。在他的努力下,全南洋的抗战义捐数额不断上升。《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一书称,从1938年至1942年,南洋华侨抗日义捐达5亿元,认购救国公债2.5亿元,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汽车、救护车1000多辆。
        就在陈嘉庚忙于筹款、为前方战士捐衣捐药时,他和一名老友闹掰了。这个老友是汪精卫。
        两人相识于辛亥革命期间,私交不错。然而1938年,汪精卫竟和日本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幕后交易,并发表公开谈话,宣称“中国”愿意接受各国的“和平调停”与日本的“和平条件”。陈嘉庚从媒体上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致电汪精卫,问此事是否属实。汪精卫在复电中狡辩,称“抵抗侵略,与不拒绝和平,并非矛盾”。陈嘉庚怒极,连发两封电报驳斥汪精卫,并将其比作卖国贼秦桧。
        同年10月底,陈嘉庚作为国民参政员,从新加坡发回一份“电报提案”:“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这份提案在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获通过,并被修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寥寥11个字,却沉重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我国著名记者邹韬奋曾评价说:“(这)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除了捐钱捐物,在人力上,陈嘉庚也不遗余力地支持祖国抗战。1939年,他得知国内严重缺乏技术过硬的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导致大批军需物资无法运往抗日前线,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发出招募通告。几个月内,3200多名南侨机工(即汽车司机及修理工)放弃安稳生活,不顾生命危险奔波在滇缅公路上。
        领导华侨抗日的陈嘉庚逐渐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逐步侵占南洋各地,陈嘉庚的处境愈发危险。新加坡沦陷前夕,他前往印度尼西亚避难。为防止落入日寇的魔爪,他随身携带剧毒,坦然地说:“万一不幸被俘,敌人必强我做傀儡,代他说好话,我决不从!那时一死以谢国家,有什么不得了!”
    一盆鸡肉

        1940年,他率团回国慰劳抗战军民,第一站是重庆。国民党当局为接待他,专门拨款8万元。他认为此举不妥,特地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在各报刊登消息,表示务祈节省。到了重庆,慰问团又连登3天罢宴声明:“侨胞使命注重实际工作,所有其他应酬概行谢绝。”
        然而,蒋介石招待他时,一顿饭还是花了800大洋。陈嘉庚心情沉重:百姓深陷战乱、生活悲惨,国民党要员却假公济私、贪污舞弊、生活奢华。这一派“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景象,令他顿感失望与迷茫。中国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陈嘉庚决定去延安看看。他不顾蒋介石的反对,风尘仆仆赶到延安。在窑洞里,他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两人交谈的过程中,几个来自南洋的华侨学生跑来见陈嘉庚。他观察到,这些学生进门不必敬礼,自己找把椅子就坐下,参加谈话,毫不拘束。
        傍晚,毛泽东主席请陈嘉庚吃饭,就在窑洞外一张坑坑洼洼的小石桌上。饭菜上桌,主食是延安比较稀有的白米饭,菜只有土豆、白菜等时令蔬菜,还有一盆清炖鸡肉。毛泽东笑着对陈嘉庚说:“这几个菜都是我亲手种下的。鸡不是我备下的,我可没钱买鸡,这是邻居大娘听说来了你这个贵客,特意把她养的老母鸡杀了送来。今天,我可是沾你的光了。”这顿简单的露天晚宴,让陈嘉庚感慨万千。
        之后几天,陈嘉庚一边实地考察,留意延安的政治风貌,一边与当地的学生敞开心扉交谈,就心中疑问详细询问。他终于确定,延安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和腐败无望的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廉洁奉公、朝气蓬勃。
        陈嘉庚在重庆时的忧虑消散了,对祖国的未来又有了信心。慰劳完成后,他返抵故乡,在祖祠与乡亲小聚。乡保人员邀请他去晚宴,他的回答依然是:“免!免!我回去吃稀饭配豆豉。”离开祖国后,他向南洋侨胞如实报告了在国内的所见所闻,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陈嘉庚敏锐察觉到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支持,便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代表南洋华侨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抗议美国援助蒋介石,要求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撤走美国的海陆空军和一切武器。陈嘉庚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南侨日报》也不断发文抨击国民党政权,揭露国民党政府的本质。
        陈嘉庚有着特别纯粹的爱国精神。不论是办教育、抗日救亡,还是选择拥护能够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他的想法其实就是很简单一句话:想让中国好。(摘编自《环球人物》  文/许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