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百年变局希望所在
-
2024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这一年,包括中东和欧洲在内的全球多个地区和国家战火难熄,紧张局势延宕升级;
这一年,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举行重要选举,不少国家出现政坛大洗牌,欧美进一步右倾,加剧社会撕裂和民意分化;
同样在这一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独立自主,团结自强,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
南方崛起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2024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不断向世界彰显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2024年,“南方力量”不断汇聚。1月1日,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开启“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新纪元。7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式接收白俄罗斯共和国为成员国,上合组织成员国数量首次实现两位数突破。12月23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宣布,白俄罗斯、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泰国、古巴、乌干达、马来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成为金砖国家伙伴国。作为“全球南方”的第一梯队,金砖发展迎来新进展。
在过去的一年,“全球南方”合作不断开启新篇章。202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迎来成立20周年,中国-拉共体论坛则十年有成。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决定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深化合作,将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南方力量”。
10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这是金砖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之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先后在秘鲁和巴西举办,全球治理迎来“南方时刻”。
“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是百年变局的希望所在。在11月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南方”国家在争取自身正当权益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推动大会达成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在第7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全球南方”国家代表发出要平等、要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强烈呼声。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问题上,“全球南方”国家以各种方式呼吁停火止战,成为推动对话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2024年,“全球南方”的经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点评。他表示,从1992年到2022年,金砖国家(不包括新成员)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16.7%提高到31.4%。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过去40年GDP的全球占比从24%增至4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8%,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4.2%。
虽然“全球南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利益诉求有所不同,但团结自强是“全球南方”的传统。“全球南方”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全球南方”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促进共同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政坛更迭
2024年被称为“全球选举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大约70个国家和地区举行超过80场全民参与的选举,涉及人口超过40亿,美国、印度、欧洲议会等国家和组织的选举因为影响巨大而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国家出现政坛大洗牌,“政坛更迭”成为2024年关键词之一。
在2024年的选举中,西方国家整体上进一步“右转”,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加剧。在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虽然尚未推翻传统主流政党的统治地位,但席位相较于上一届选举继续增加,并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法国和德国“攻城略地”,成绩优于本国主流政党。与此同时,在11月举行的美国选举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对手哈里斯,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共和党还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权。
欧洲议会在政治光谱上进一步右移,给欧盟两大“引擎”德国、法国执政党带来剧烈冲击,但并不意味着欧盟政策会突然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会逐渐发生,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雄心勃勃,在移民问题上可能会更加严格。对于美国大选结果,“德国之声”评论称,特朗普所谓“美国优先”政策的影响将远远超越美国,新的贸易联盟和美国的孤立主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还有分析人士表示,2024年的大选给美国内政外交政策都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可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WHO),影响多边合作,这将给国际秩序的正常运转带来干扰。
在2024年的选举中,确定性与意外同时并存。在3月的俄罗斯大选中,现任总统普京以87.28%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连任。7月,工党时隔14年重新在英国执政。而在从4月持续到6月的印度选举中,执政党印度人民党虽然还是第一大党,但获得的240个席位距总理莫迪宣称要拿下的370席甚至400席相去甚远。日本执政联盟自民党和公明党在10月的国会众议院选举遭遇滑铁卢,15年来首次未赢得过半席次。南非2024年大选计票结果显示,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国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中获得400个议席中的159席,虽位列第一,但在该国结束种族隔离和白人少数统治30年以来,首次未能获得议会半数以上席位。
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之后,压力之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解散国民议会,提前选举。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虽然在马克龙所属的复兴党以及极左翼“不屈的法兰西”的夹击下未能上台,但半年内法国政局持续动荡,似走马灯般换总理,国内政治格局的碎片化和立场的两极分化趋势愈发显著。欧盟的另一“引擎”德国也因为朔尔茨政府未能通过信任投票而决定在2025年2月23日举行大选。《纽约时报》称,这将是现代德国成立75年来的第四次提前选举,反映出德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更加分裂和不稳定的时代。法德近期陷入政治危机,可能削弱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除了一些国家选举结果出人意料外,孟加拉国的骚乱和韩国的戒严风波也让世界惊诧不已。2024年8月,由公职配额制度引发的抗议不断蔓延,导致在孟加拉国执政15年的总理哈西娜仓促辞职。大约4个月后的12月3日晚,在提前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实施紧急戒严,之后韩国政局持续动荡不安。
纵观2024年的全球选举,传统主流政党失利的一大原因是选民对社会经济现状的不满,对现有体制的失望。伴随着各大选举的举行,政治暴力活动也在加剧,如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数次遭遇暗杀,韩国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1月遇袭,在这背后是政治极化的加剧。
冲突加剧
2024年,全球军事冲突急剧增加,从战火燃烧超过1000天的俄乌冲突,到不断扩大外溢的巴以冲突,从苏丹内战,到缅甸战乱,全球安全稳定不断遭到挑战。根据非政府组织“武装冲突地点和事件数据库项目”(ACLED)12月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每8人就有一人被暴露在冲突之中(居住在冲突发生地5公里以内的人被视为被暴露在冲突中),全年至少有23.3万人在冲突中丧生,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30%。
2024年,巴以冲突的广度、深度、烈度持续升级,红海危机、伊以冲突、黎以冲突轮番上演,中东地区安全格局不仅被重塑,这一地区战争也逐渐演变成国际危机。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军在加沙地带由北向南发动地面攻势,之后宣布在7条战线上作战,包括以色列北部的黎巴嫩真主党、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等。12月25日,以色列称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权”仍将掌握在以色列国防军手中。截至2024年12月30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经造成超过4.55万人死亡。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也门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理由对过往红海区域的部分美英商船进行攻击,迫使多国货轮避开苏伊士运河,绕行南非好望角,由此造成红海危机,冲击全球供应链。
中东乱局让伊朗和以色列两国从“影子战争”中走出,进行直接对抗并发展成报复循环。两国的直接对抗始于4月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使馆,并在7月31日以色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暗杀哈马斯时任领导人哈尼亚时进一步加剧。本轮冲突外溢也导致黎巴嫩国内民生深受其害。以色列的袭击先后导致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阿鲁里、黎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等人的死亡,并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寻呼机爆炸事件。
在中东战火难熄的同时,俄乌冲突的规模和范围也在持续扩大,许多以前所谓的战争“红线”一再被突破,战场内外出现多个开战以来甚至是冷战以来的“首次”:乌军在2024年8月发起的突袭库尔斯克行动,让战火首次真正燃烧到了俄罗斯本土;在西方解除对乌使用西方远程武器攻击俄境内目标的限制后,涉核安全风险也被再一次推升到了新的历史“临界值”。2024年11月以来,从推出新版核学说,到首次使用新型中程弹道导弹对乌发动打击,再到考虑重启核试验,俄罗斯从政策、行动和技术等多个维度向乌克兰和西方全面发出了核警告,划出了核红线,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于俄乌军事冲突和俄美战略博弈升级失控的担忧。
在国内因素和巴以冲突以及俄乌冲突的影响下,叙利亚局势突变,从11月27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对叙北部政府军所在地发起进攻,到12月8日叙反对派进入首都大马士革,不到两周时间叙利亚实现政权更迭。
除了巴以和俄乌这两场影响全球的冲突外,不少国家内部也在经历纷争,“冲突加剧”成为众多媒体和分析人士对2024年的重要总结之一。《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俄乌冲突持续近三年,中东多地战火纷飞,东亚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曾经被认为互不关联的冲突已经融合在一起,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还有学者认为,巴以和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外溢,反映出既有国际安全架构日趋失效,将带来更为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
2025年,世界冲突能否降级呢?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地理与冲突学教授、ACLED创始人罗利没有给出乐观预测。经历多次黎以冲突的中阿文化商贸交流促进会会长赵颖表示,国际动荡最深受其害的就是普通老百姓,而暴力和战争这种极端方式并不能带来和平。
加沙的冬天已经来临,但持续不断的敌对行动和缺医少药仍在夺走当地普通百姓的生命。成千上万的流离失所者正住在临时帐篷里,期盼和平。(摘编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