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无聊”,北极圈小城创新“自救”

  •     位置偏远、人口流失……让许多北极圈小城面临困境。因地制宜“自救”,成为它们保持活力的新思路。
        终年寒冰覆盖的北极圈城市,以其辽阔神秘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探险爱好者。然而位置偏远、人口流失、文化生活贫瘠等,让许多北极圈小城面临困境。因地制宜展开“自救”,成为这些小城克服资源瓶颈、保持活力的新思路。
    “人们带来了新产业和激情”
        31岁的斯坦贝克从小在挪威博德长大。“博德不像北部的特罗姆瑟那样热闹,也不像南部的奥斯陆那样自信。”斯坦贝克说,“直到10年前,这个小镇最出名的还是它的空军基地,挪威人戏称它为‘无聊的博德’。”
        坐落于北极圈以北120公里的博德是诺尔兰郡的首府。诺尔兰郡位于挪威北部,地广人稀,这片土地上人口只有24万,是挪威人口最少的地区,也是整个欧洲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无聊的博德”或许不会想到,十年之后,它会成为挪威最有趣、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每年多达1000场的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展示着这座小城的变迁;被赋予2024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头衔,更是让博德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北极圈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巨幅涂鸦、艺术画廊,二手商店里可以淘到许多有维京特色的小物件。”曾在博德留学的刘婧雯向记者回忆着街头巷尾的艺术气息。
        “这座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斯坦贝克说,“人口越来越多,国际人士也越来越多。许多离开博德的人开始搬回来。人们带来了新的产业,人们带来了新的激情。”
        博德在十年间的蜕变得益于当地制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博德峡湾深邃、随处可见静谧环绕的湖泊,独特的自然气质赋予博德艺术创造和展示的空间。因此,博德另辟蹊径,选择艺术和文化发展路线。每年夏天,全球各地的艺术家齐聚于此,将在大自然中看到的一切进行艺术创作,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了打造文化艺术之都,博德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传统文化活动品牌。2014年,博德先是建造了周身雪白的Stormen音乐厅,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古典音乐音响效果。同年建造的Stormen图书馆和文化中心透过落地窗可欣赏峡湾和大海全景。于2019年建成的Jekt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北极圈的渔民生活,并于2024年荣获挪威年度博物馆奖。
    “要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
    正确方法”
        步入10月,海浪冲击着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的岩石,远处的地平线上能看见一层薄薄的冰层。不久,这里或许就将出现野生北极熊迁徙的场景。
        哈德逊湾旁的小镇丘吉尔冬季寒冷,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这座加拿大最北的小镇历史悠久,二战后这里还曾作为加拿大皇家空军和战略空军指挥部的一处基地。
        不过自加拿大空军撤离后,小城便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冲击,永冻层渐融导致了建筑物沉降和受损,并无公路与外界连结的丘吉尔似乎一下子为世人所遗忘。
        为了重振小镇活力,近年来当地人开发旅游业,振兴港口和铁路,吸引更多游客。每年秋季,当哈德逊湾结冰时,在内陆度过夏天的北极熊就会前往冰冻的海湾捕食海豹。北极熊在途中会经过丘吉尔镇。当地人抓住这一机遇,因地制宜发展了规模可观的旅游业。游客乘坐在改装后可在苔原地形上行驶的车辆里观看北极熊,这里被称为唯一可观看野生北极熊的人类定居点,一跃成为“世界北极熊之都”。
        尽管因地制宜找到了发展的方法,但是气候变化还是对丘吉尔镇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2024年)看起来直到12月才会有北极熊出没。”长期担任北极熊导游的康帕伊尔凝视着峡湾,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据悉,2024年这座小镇的暴雨量比80年前增加了30%。“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事情,关键是要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正确方法。”镇长斯宾塞说。(摘编自《文汇报》   文/ 沈钦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