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米·卡特: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逝去

  •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9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逝世,终年100岁。
        美国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核工程师、海军潜艇员、农场主……人们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他一个世纪的丰富经历,任何一个标签似乎都不足以囊括他多彩的一生,任何一本著作都难以面面俱到地呈现卡特其人。
        卡特是作为第39任美国总统(1977—1981)为世人所熟知的。卡特在外交领域的不菲成就与对国内经济问题的糟糕处置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真诚的性格与强烈的使命感一并铸就的成与败,共同谱写出他最受争议的总统经历。
        卡特任内外交成果颇丰。他促成中美正式建交,开启了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斡旋于埃以之间,促成著名的《戴维营协议》;将巴拿马运河主动归还;与苏联签署新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暂时性缓和了冷战局势。不过,对国内经济问题的无力处置也使卡特饱受批评,而一场“伊朗人质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卡特无缘总统的第二任期。在特朗普上台以前,卡特似乎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彼岸,中国人民对卡特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正如同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尼克松和基辛格,卡特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每当谈起中美关系的时候,人们总是广泛赞誉尼克松的努力而忽视卡特的作用,但历史会向人们呈现出一幅稍微不同的图景:中美能够在卡特任内正式建交,既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卡特的个人意志掺杂其中所致。

    非典型“花生农场主”

        卡特1924年出生在美国南部佐治亚州普兰斯的一个农场,父亲拥有着一个大农场,雇佣了不少工人,种植着花生等作物,是典型的美国南方白人中产家庭。
        在卡特父亲的教导下,卡特被鼓励在农活闲暇时候自己找事做来挣钱,很早就领会了经商挣钱的秘诀。卡特5岁的时候就能到镇上摆地摊卖煮熟的花生,8岁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低买高卖”。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成年之前他便靠“倒卖”棉花赚取的收入跃身成为孩子中的第一个房东。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情况仍非常严重。卡特后来曾谈到,他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南部地区乃至全国都盛行的对少数族裔,特别是非裔美国人赤裸裸的歧视。
        不过,在南部地区的白人中,卡特仍然是非典型的一位。在自传中,卡特说,除了他的父母之外,对他早期生活影响最深的几乎都是黑人,包括他童年最好的几个朋友,他们一起嬉闹、一起受罚,他们将彼此视为最重要的伙伴。卡特坦言,他的人生是由那些与黑人朋友们的亲密关系所塑造的。
        1943年,卡特在父亲的帮助下辗转进入到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学院,在那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这是卡特童年的整个梦想,而在学院内,同学们对美国南部白人农场主的刻板印象如此严重,以至于当卡特挺身而出保护了一名受骚扰和歧视的黑人学生时,他们震惊地将卡特称作一名“背叛者”。
        童年的经历塑造了卡特的价值观念。2020年,“弗洛伊德案”引发的抗议活动席卷全美乃至西方各国,卡特发表声明严厉谴责种族歧视行为,言辞中难掩失望情绪。卡特当时说,“作为一名来自南方的白人男性,我非常了解种族隔离和不公正对非裔美国人的影响。作为一名政治家,我有责任将平等带给我的州和我的国家。”
        在卡特任佐治亚州州长期间,反对种族隔离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卡特将马丁·路德·金的肖像挂在佐治亚州的议会大厦里,并宣布起用黑人参政,名噪一时。在种族歧视氛围浓郁的美国南方,这些举动具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意义。在他任内,佐治亚州黑人公职人员的数量大幅增长。
        事实上,更早时候的《1965年选举权法案》结束了长达近一个世纪束缚南方黑人投票的历史,而卡特后来当选总统受益于此。有文献指出,在1976年总统竞选中,卡特获得了94%的黑人选票,在南方除弗尼吉亚外其余各州均获胜,而当年的黑人投票率也创历史记录,达64%。卡特曾感慨道:“摘棉花的手最终选出了总统。”
    就在九月 就在戴维营

        贯穿吉米·卡特一生的,不仅是虔诚的信仰与坚定的道德信念,与之相伴的是他那令人惊讶的真诚和智慧,以及驱使他前进的强烈使命感。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后来在回忆录中援引美国官员对卡特的评价说:“卡特总统有强烈的使命感,往往在对自己的行动方向缺乏正确把握的时候,就靠夸张和夸大来行事。”
        1978年,在戴维营,人们见证了卡特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即便面对着严峻的国内经济问题,卡特仍然在长久未取得进展的中东和平进程上踏出了极其冒险的一步。
        当年9月,戴维营举世瞩目。埃及总统萨达特及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卡特的主导下聚集在那里,为埃以这对“世仇”寻找可能的和平道路,也可以说是任何可供妥协的余地。卡特、萨达特和贝京,来自三个不同的宗教背景,而他们都将自己视为“当代的先知”。其中,卡特更是几乎将自己当作“耶稣的使者”,要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地区带来和平。
        戴维营的成败,不仅事关中东和平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卡特的政治声誉。埃以冲突由来已久,背后不仅是地缘政治问题,还有极其复杂的宗教冲突。当时,包括时任美国国务卿万斯和他忠实的盟友布热津斯基在内,几乎没有任何一名政府内阁成员会建议卡特迈出这一步,而是建议他别想着寻求达成任何具体的协议。
        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戴维营的谈判过程十分曲折,协议险些流产,卡特甚至有可能因此葬送自己的政治生涯。不过,卡特总是流露出“使命必达”的急迫感:就在9月,就在戴维营,必须达成协议。
        在短短的13天内,卡特以其卓越的魄力、高度的权威、公正的立场以及高超的谈判技艺,临机应变,成功令萨达特和贝京在关键分歧上作出让步。在他的斡旋下,最初“几乎不存在共识”的埃以最终仍达成了具体协议,中东和平进程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中美建交:卡特最具长远意义的成就

        吉米·卡特的总统任期只维持了第一个四年,他是在美国民众的一片骂声中下台的。在1980年大选中,面对饱受批评的卡特,脱口秀演员出身的罗纳德·里根自然大获全胜。
        卡特的四年任期开启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序幕,那是里根的八年,也是美国的黄金年代。彼时,美国人所能看到的美国政府最亮眼的成就,无论是美国对苏政策的成功,还是国内经济摆脱滞胀危机,一切功劳似乎悉数归于里根。
        事实上,至少在对苏问题上,卡特政府起到的作用很可能被大众低估了。1979年12月,苏联公然入侵阿富汗,美国随即宣布直接卷入与苏联在中东地区的角力之中,彻底宣告对苏缓和政策的终结。卡特政府重启对苏强硬路线,并借助人权议题全面制裁苏联。
        人权外交政策在卡特政府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卡特政府与前任福特政府的巨大不同。卡特开启了先河,在他之后,包括里根在内的美国总统都积极利用这一工具达到遏制打压他国的目的。
        而另一方面,根据“军师”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构想,美苏争夺的重点将会是亚欧大陆,而中国是远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基于此判断,为了抗衡苏联的势力扩张,卡特在上任之初便着手在远东地区促成非正式的中日美战略三角关系,也为此积极推动中美正式建交。
        当然,卡特心里很清楚,作为一贯被指责为步步退让的民主党人,他会为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付出极大的政治代价,但是他更坚信,对于中国这个“沉睡的巨龙”视而不见,迟早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尤其是在它正逐渐醒来并将对冷战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此刻”。
        事实上,卡特的个人意志也深度影响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一进程从尼克松访华开始,但福特任总统时却兴趣寥寥。在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的时候,卡特说:“我在成为总统前就决定这样做,但不知道怎么做……不过最终我和邓小平和谐地解决了问题。”“我们绕过了国会”,卡特透露,国会很多人都反对这么做,因此所有的函电都是从白宫发往中国,并从中国回复白宫。
        1978年,卡特在没有征询国会或要求国会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宣布与台当局“断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长达30年的不正常外交关系。卡特曾表示,他在白宫期间完成的最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成果,就是在30年的冲突之后将美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
        历史的转折给了卡特一个机会,让这位生日(10月1日)与“十一”国庆节同一天的政治家得以完成尼克松未竟的事业。在将要迈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卡特让这一共识成功开花结果,开启了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而受益的是整个世界。(摘编自直新闻  文/陈淼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