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登“左膀右臂”访亚太三国

  •     临近下台的美国拜登政府,正在利用“最后时刻”拉拢盟伴,两位高官先后开启亚太之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1月4日开启六日行程,依次访问韩国、日本、法国。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则于5日至6日访问印度。这可能是二人任内最后一次出访。二人的“收官之旅”有哪些目的?拜登着力推进的“印太战略”,将在“特朗普2.0”时代如何发展?
    巩固铺垫之旅
        布林肯与沙利文此访,一为巩固,二为铺垫。
        巩固,指的是维持拜登在“印太战略”上的政治遗产。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表示,“印太战略”是拜登政府最关注的战略议题,也是当前美国最大的战略。两位高官希望在拜登任期“最后时刻”再次到访几个支点国家,利用盟伴体系服务于大国竞争。
        铺垫,指的是为特朗普的外交和国家安全团队“探路”。由于“印太战略”是共和党、民主党两届政府的共同框架,预计两位高官将就访问情况与特朗普团队进行业务交接。
        有观察指出,与通常情况下卸任政府在最后一年不着力推出外交安全重大举措不同,拜登政府在大选之后表现高调,政策动议不断,而且高官的对外重大活动没有间断。这表明拜登政府希望强化美日韩、美日印澳这些机制安排,加大对华战略竞争的强度。
    稳住三边合作
        再分别来看这两场“收官之旅”。先从布林肯的行程说起。
        布林肯此访的第一站,是政局处在混乱之中的韩国。他6日与韩外长赵兑烈举行会谈。
        舆论指出,布林肯是尹锡悦因戒严风波被国会弹劾后到访韩国的首位美国高级官员。此访有多重用意。
        第一,重申支持。美国已重申对美韩“坚如磐石”的同盟关系的支持,并表达对韩国代理领导人的信心。两国同意全面恢复因戒严一事而推迟的双边外交和安全计划。
        第二,加强协调。外界担心,特朗普上台后可能破坏韩美同盟以及在朝鲜问题上的政策协调。因此,布林肯需要提前对美韩关系进行固化。访问期间,布林肯与韩方谈及半岛态势、俄朝合作等问题。布林肯说,美方掌握的可靠情报显示,俄方具有向朝方传授高端太空及卫星技术的意图。
        第三,稳住三边。吕祥表示,美日韩三边关系中,韩国是相对薄弱的一环,美国不希望它垮掉。“美国希望韩国党派斗争能够缓和,维持美日韩的合作态势,但韩国政局乱到这个地步,华盛顿对首尔能起的作用已经不大。”
        第四,安抚情绪。尹锡悦事先没有就宣布紧急戒严向美国做通报。在他宣布戒严后,双方也没有迅速沟通,致使双方“出现暂时的不和谐声音”。但尹锡悦任内为美国所做的一切,拜登还是看在眼里的,因此试图通过派高官访问安抚韩国的情绪。
        在布林肯此访的第二站日本,他预计要做两件事。
        其一,回顾。布林肯将“回顾美日联盟在过去几年中取得的巨大进展”,包括美国批准的将向日本提供先进中程导弹的军售计划。吕祥指出,美日同盟是美国亚洲外交的真正支柱,美国正审视石破茂寻求相对独立的动向。鉴于美国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东京不会摆脱华盛顿的控制,但双边关系紧密程度会有所不同。
        其二,安抚。布林肯启程前,拜登以国家安全和关键供应链为由,宣布阻止新日铁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拜登此举会让日本产生很多疑惑:美国一边大力招商引资,一边却把常规并购政治化,而且针对盟国。这将成为美日同盟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布林肯可能需要进行安抚。”吕祥说。
        在第三站法国,布林肯将讨论中东和欧洲面临的挑战,希望有助于实现加沙停火。
    面临两难选择
        再将目光转向沙利文的印度之行,讨论“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具体合作是一项重要议题。
        倡议于2023年启动,虽然白宫表示iCET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但外界普遍认为,美国试图借此在“印太地区”应对中国,并让印度摆脱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依赖。
        此外,美国一名行政官员透露,沙利文或借此访提及中方核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一事。评论认为,如果美方抛出这一论调,那么显然想为缓和的中印关系制造争论点。
        吕祥表示,美印利益既有趋同、趋近之处,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美国想把一些中低端产业向印度引导,但印度希望获得更多,期待“四方机制”能弥补自己在产业、科技领域的不足。
        “目前来看,美国不太愿意满足印度进一步的愿望。而在特朗普上台后,iCET本身的存续以及落实程度,都令人怀疑。”吕祥说。
        在吕祥看来,印度秉持独立自主外交,不随美国起舞。美国想要完全拉拢印度,必须承受印度的“高要价”,但美国“不想给” “给不起”。
    难有实质成果
        吕祥指出,两位美国高官的访问似乎更具礼节性和象征性,难有实质成果。
        吕祥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同美国‘捆绑’紧密的盟国领导人,他们在国内几乎都遭遇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在日本,此前“紧随美国”的岸田政府黯然下台,石破茂上位。近日媒体称,石破拟推迟原定于2025年1月中旬的访美行程,表现出更积极的访华意愿。在法国,总统马克龙面临总理频繁更换的困境……吕祥表示,虽然上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乏内因,但外因同样不可小觑。“美国政府对盟国的压榨已把各国逼到边缘位置。盟国为配合美国政策,经济利益受损,进而引发领导集团的混乱。”
        谈及“特朗普2.0”时代的“印太战略”,吕祥认为会有一些延续,也会出现变化。不变的是大国竞争的战略目标。变化在于,特朗普可能寻求采取“商业化策略”,例如将购买美制武器、购买美国油气、增加国防经费等作为美国保护盟伴的条件。此外,特朗普已对“印太经济框架”有所非议,如何调整有待观察。(摘编自上观新闻  文/张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