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思想阵地
永不褪色的“两弹一星”精神
-
61年前,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划破了广袤戈壁的宁静,也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探索与突破中,新中国科技专家自主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造就了辉煌伟业。“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同时,也孕育了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祖国一块神奇的土地。20世纪60年代,在海北州海晏县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历史背景
从国际背景看: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围堵新中国,新中国面临着核讹诈、核威胁的严峻挑战。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冷战时期,许多参战国家竞相制定研制核武器计划,核军备竞赛日益升级,拥有核武器成为能否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砝码。
从国内背景看:新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由落后薄弱到逐步加强发展,工业建设由建立健全到有计划地建设布局,科学研究由家底薄弱到恢复建设建立,科技人才队伍开始走自己培养道路,这为“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利益出发,果断地把发展核科技、研制核武器提到了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毅然决然作出了坚定的抉择: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月25日20时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奏响了《东方红》乐曲。
至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伟大胜利。随后新中国在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始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弹一星”研制发展道路。伟大事业产生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深刻内涵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灵魂。它集中反映了“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突破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共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热爱祖国,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怀和担当。
无论是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工程的管理者,还是直接参与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都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事业中,最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精神支撑就是爱国主义。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无数的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当无名英雄,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血肉里,生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我愿以身许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传递着与祖国母亲的生死相依,传递着对共和国深深的爱恋与思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他们抱着坚定信仰,对国家以身相许,对事业忠贞不渝,对人生义无反顾,创造了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蕴含着民族奋进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法宝,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坚强意志体现和事业立足基点。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长期隐姓埋名,几乎与世隔绝,从三顶帐篷起家,与戈壁黄沙作伴,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两弹一星”完全是在新中国内有困难、外有重压、“一穷二白”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创的艰巨事业。正是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造“争气弹”、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志气与干劲,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奇迹,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决心和坚强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蕴含着崇高的科学品质。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明品质,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势。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深度融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大科学时代的必然趋势。钱学森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全国有关地区、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建立了协调、高效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系统。
勇于登攀就是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的局面。原子弹研制工作中没有照抄照搬苏联设计思路,而是根据自身理论研究情况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
“两弹一星”事业所体现的自主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发展动力。
时代价值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两弹一星”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为指引方向、引领价值、凝聚共识、整合力量、鼓舞斗志的精神风标,激励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非凡业绩,在新时代愈加彰显出深远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精神、奋斗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追寻梦想精神,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传统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是中华民族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全新风貌展示,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标识,是镌刻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精神基因。
“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无数“两弹一星”创业者在艰苦环境下隐姓埋名,因陋就简,发愤图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他们用汗水、热血甚至用生命铸就了兴国、强国的尖端技术利器,也铸就了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两弹一星”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两弹一星”创业历史深刻揭示了自主创新的核心价值。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进入新阶段,关键技术领域的博弈愈发激烈,面对世界科技前沿加速发展,面对国家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需求,面对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迫切需要,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始终激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进一步强化世界尖端科技领域前沿性探索,抢占未来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以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为着力点,带动实现一系列前沿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突破,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可控,牢牢掌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
“两弹一星”精神是强国强军、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实现了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两弹一星”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自形成之后始终激励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奋发有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征程上,“两弹一星”精神也必将成为进一步激励引导中华儿女实现复兴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中国理论网 文/王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