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众跳出高墙,美式霸权破功
-
15日当天,针对拜登政府“不卖就禁”法案,TikTok被曝选择硬刚到底,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向美国政府妥协。闻此,无奈和愤怒情绪在1.7亿美国用户中蔓延,他们抱怨美国政府剥夺其言论自由。数日之间,另一款中国应用程序——小红书上突然挤满美国网友,他们自称“TikTok难民”,喜气洋洋地进驻“新家”,紧接着,中美网友开始在小红书上火热互动。
在此背景下,多名消息人士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拜登政府官员们正在“探索各种方案”,让TikTok不会被禁。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消息称,特朗普此前曾考虑上任后颁布一项行政命令,暂停执行涉TikTok法案60至90天,以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在“美国需要什么样的中美关系”这个重大问题上,美国政客与普通民众之间形成了巨大温差。
恐慌和愤怒的美国用户
去年4月24日,美国前任总统拜登签署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即2025年1月19日之前将TikTok出售给非中国企业,否则这款应用程序将在美国被禁用。去年12月,TikTok和字节跳动向美国最高法院提交了一项紧急禁止令申请,请求暂时中止法案生效。
今年1月10日,美国最高法院听取关于TikTok“非售即禁”法案是否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口头辩论。多家媒体报道,从辩论过程来看,最高法院似乎倾向于更支持这项法案。但美国《福布斯》杂志注意到,当地时间1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就禁令发表意见。
在TikTok在美业务悬而未决之际,路透社1月15日援引消息称,TikTok计划在1月19日联邦禁令生效时
关闭其在美国业务,除非最后一刻迎来转机。
据知情人士透露,如果被禁,TikTok计划让试图打开该应用程序的美国用户看到一条弹出消息,引导他们进入一个包含禁令信息的网站。消息人士还称,TikTok还计划为用户提供下载所有数据的选项,以便他们可以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
这些知情人士解释说,关闭TikTok的目的是保护服务提供商免受法律责任,如果特朗普选择撤销任何禁令,TikTok将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对美国用户的服务。
路透社称,当听到TikTok准备关闭美国业务的消息后,无奈和愤怒情绪在1.7亿美国用户中蔓延。自“不禁就卖”法案通过后,在该应用上积累了大量粉丝的用户一直希望TikTok能够找到办法避开禁令。
“这真是太令人伤心了,因为我以为我们正在取得进展。”32岁的伊什帕尔·西杜曾是一名律师,现在是全职创作者,在TikTok拥有40万粉丝。她还想知道她是否还能收到她1月份的内容报酬。
其中一些用户开始向Instagram、脸书和X等社交媒体平台泄愤,呼吁抵制这些试图吸引TikTok用户和广告商的平台。一名用户表示:“在TikTok被禁的同一天,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删除我们手机上的脸书、X和Instagram 账户。”
不少用户正在努力保存他们过去几年在TikTok上创作的内容。一名用户评论道:“我的女儿2023年去世。我一直把她的所有视频都保存在手机里。我不能失去它们。”
许多用户感谢字节跳动和TikTok“没有等待裁决”“没有向恶霸屈服”。一些美国以外的用户则更加直言不讳,庆祝他们的算法不再受美国社交媒体问题所支配。新西兰的TikTok内容创作者卢克·霍普威尔表示:“现在,让我们向美国人说再见吧。”
报道提及,还有一些TikTok用户开始与粉丝告别,并分享了粉丝可以在哪里找到他们的信息。其中不少人已经转战小红书等中国应用程序,使用翻译服务来解读中文注册说明。
1月13日以来,大量定位在美国的用户涌入小红书,并纷纷发帖自称“TikTok难民”。截至1月15日,话题#TikTok难民#的内容浏览量已超过3.8亿次,讨论量达到806万条。这一波突如其来的流量使小红书在1月14日登上苹果App Store美国区免费下载排行榜榜首。
美国政客又急得跳脚
实际上,自拜登上台以来,拜登政府从半导体、人工智能到网联车,集中抛出打压中国的政策,刚刚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称,他任内将80%的时间用于“管理美中竞争”,20%的时间用于“美中接触”,还说这是“恰到好处的平衡”。
也就在这几天,华盛顿的一些政治人物谈到了中美关系,其中不乏负面表述,包括对所谓“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抹黑。诚然,他们的态度和政策倾向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美关系,却决定不了中美关系的未来。正如美国一位脱口秀主持人所说,当华盛顿“TikTok”禁令生效期临近之时,美国网民的反应是“下载了另一个中国应用”。
“小红书现象”不经意间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新渠道。“你好(Hello)”,当许多美国博主第一次登录“小红书”的时候,都会试探性地发出一个打招呼的帖子。不少人坦承,受到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多年构建的丑化中国的“信息茧房”影响,一开始他们对接触陌生的全中文平台心怀忐忑。但他们很快发现,中国人的友善令他们惊讶,中国人的开放帮助他们放下戒备。一些美国博主甚至因为大洋彼岸某个素未谋面的中国网友一声“你好”而热泪盈眶。从互发“表情包”、“交猫税”到帮写作业和“对账本”,两国网民相互交流的热情迅速上升,交流的话题从“有趣”逐渐走向“深刻”,“信息茧房”随之被挤出裂缝。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然而,中美民众热热闹闹地互动,却让另一些美国政客急得跳脚。
一位美国官员声称,小红书“似乎”也适用于美国的相关法规,“如果不剥离,它可能会面临与TikTok相同的限制。”一位美国网络安全专家告诉CBS,小红书实际上可能代表着“更大的威胁”。
统计机构Nord VPN的网络安全专家阿德里安斯·沃蒙哈文称,TikTok至少把数据储存在了美国的服务器,这让美国政府能够“对可以发送到中国的数据、数量和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核或限制”。“可是小红书从未针对中国以外的市场,因此所有共享数据的服务器都在中国,”沃蒙哈文说,“这意味着他们(美国人)的数据无法受到保护,不在美国政府的视野之内。”
这位专家还炒作称,小红书的条款“缺乏透明度”,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网络安全风险”。“它的条款和条件是普通话的,让非中文用户不清楚收集了什么数据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他称,“我敢肯定,那些涌入(小红书)的数百万人没有使用谷歌翻译阅读(条款和条件),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同意了什么。”
早些时候,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下称“中国委员会”)主席约翰·穆莱纳尔在一份发给媒体的声明中声称,小红书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美国政府要求出售的目标。
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索博里克告诉《纽约邮报》,“不卖就禁”法案赋予了国会权力,可以禁止其他由中国等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只要这些应用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一旦确定了这一点,小红书自然会成为剥离法案的目标候选人。”
谁在“墙”里,谁在“墙”外?
穿越历史风雨的韧性和稳定性,是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鲜明特点,背后是所有人对于“和平” “友善” “美好”等等真正“普世价值”的认可。近些年,之所以局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在于有些势力执意为一己之私“拆毁巴别塔” “隔开地球村”,企图让世界回到四分五裂的时代。
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通过传媒霸权,扭曲真实信息,让美国民众长期“通过一根吸管看对方”。相当一批西方政客和媒体日日抹黑诋毁中国,以“不民主不自由” “强迫劳动” “贫穷落后”等谎言将中国妖魔化,这些操弄不仅模糊了中国的真实面貌,更将美国人困在了“山巅之城”的幻梦之中,让他们觉得医疗就该收天价,学费就该高利贷,受灾就该自救,安全就该稀缺,战争就该发生……
然而,“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所谓历史潮流,本就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力量。漫长历史的演进已经不断证明,人类对“团结”的需求只会被阻滞,不可能被斩断,就如电脑程序里首先输出的那行“Hello world”一样自然。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愿望没有变,美国人民希望了解“人间真实”的愿望也只会越来越强烈。
放大视野可以发现,近一段时间,种种因缘际会,中外民间交流格外热络。上海街头,武康路上韩国游客人头攒动;天坛祈年殿前,美国儿童合唱团用中文演唱的《如愿》久久回响;国外视频网站上,《黑神话:悟空》的热度仍然居高不下……中美两国虽然远隔太平洋,但彼此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已经深度交融,在全球产供链、科技合作、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等方面已经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两国人民增进彼此了解,加深交流合作的意愿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
在“美国需要什么样的中美关系”这个重大问题上,美国政客与普通民众之间形成了巨大温差,伯恩斯所谓接触与竞争“二八开”的做法严重背离了民意的土壤。妖魔化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当作华盛顿执政不力的“甩锅”对象,这套谎言在日渐清晰的真相面前,丧失了其蒙蔽性。正如一名美国网民在X平台获得高赞的一条帖子——“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为对抗政府而下载‘小红书’,结果发现自己与数百万中国人进行了愉快的互动,无意间让美国数十年对华不友好的宣传破功。”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成员,中美之间合作共赢的空间巨大,这才是中美关系“铁打的基本盘”,它不应也不会只被“流水的鹰派政客”来定义。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努力为两国民间交往搭建桥梁、铺设道路、提供便利。诚如网友所说,“小红书现象”真的让人想到了那句镌刻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而这又何尝不是人心所向?而对于美国大量政客和媒体而言,这波小红书上的“移民潮”何尝不是一记警钟?到底是谁在人为制造“墙”?究竟是谁在“墙”里,谁在“墙”外?
(摘编自《北京日报》、环球网、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