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有一处细节引发了关注和对比。美国副总统万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先后在会上“背靠背”接连发言:万斯发言完后径直离场,现场嘉宾表情严肃,不少人摇头叹气;王毅发言完后,不少与会的领导人和嘉宾上前握手簇拥,热情互动。在现场参会的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俊生表示,“王毅外长的演讲‘一座难求’备受瞩目。”同时,王俊生也指出,对比王毅和万斯的发言,释放出的“微妙、深入”信息值得关注。相比王毅坦诚谈及中方对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万斯的演讲对中国只字未提,“反而显出异常,真实意图值得关注”。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也分享了此次在慕尼黑参会的一线观察。他感到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西方固有思维模式,但全球青年的思维活跃。当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用他们对中国的肯定来回应一些欧美青年对中国的偏见时,孙成昊“很感动”。
慕安会素有“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之称,是西方发起和主导的活动,而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来自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的参与和发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毅带来的是中国外交的官方立场和权威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中国代表和学者参与到此次慕安会的各个话题的讨论之中,共同发出了多元且多声部的中国声音。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慕安会的主题每年都会随着国际安全形势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调整。今年的会议涵盖了全球治理、民主韧性、气候安全、国际秩序现状、地区冲突与危机、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未来、欧洲在世界上的角色等主要议题。然而,无论议题如何变化,“中国专场”的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安会,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变革世界中的建设性力量》的致辞后,现场掌声雷动。在致辞中,王毅表示,多极化的世界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正在成为新的现实。多极化是否会带来动荡失序、冲突对抗?是否意味着大国主导、弱肉强食?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应当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在谈及中美关系时,王毅表示,中国人从来不信邪、不怕鬼,新中国就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国还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就是中国人的气度、中华民族的品格。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
在慕尼黑现场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分析说,今年王毅的致辞时间提前至会议开幕首日,让中国与美国、欧洲同处重要时段。这些变化充分表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同时欧洲也愈发渴望聆听中国的声音。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现场聆听了开幕式首日的演讲。他表示,王毅在发言中提到“我们还提出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这样在慕安会上清晰地阐述中方立场,有助于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三大全球倡议的内涵。
图尔克也提及了美国副总统万斯的演讲。他表示:“尽管我不认同他(万斯)所说的许多内容,但重要的是,欧洲需要批判性地重新审视我们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是成为‘道德优越’幻觉的受害者。”
提高“中国音量”
今年慕安会期间共举行了7场中国议题系列边会,涵盖广泛议题,包括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跨大西洋国家对中国的政策方针、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再平衡等内容。
孙成昊讲述了在青年讨论中一个有趣话题,一位嘉宾向青年代表提问“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在场的部分欧 美国家青年对中国仍带有偏见——质疑中国是否会挑战国际秩序。但是,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在听到类似观点后,主动表达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完全基于互利共赢。“这让我很感动。在后来的交流中,我发现‘全球南方’青年对中国的外交以及发展道路很感兴趣并报以赞赏。”孙成昊接着说,“他们提到,欧美国家虽然也提供援助,但大多附加一些额外的让他们无法接受条件。因此,他们认为同中国的合作是适宜且可持续的。”
不仅是青年代表感受到中美对多极化的差异,其他中外参会学者也有所感触。马德里IE大学教务长、西班牙外交部前国务秘书马努·穆尼兹表示,“当美国似乎想从国际体系抽身时,中国正捍卫多边主义。”
当美国代表发出的声音充满单边主义和对欧洲的指责时,“德国之声”、路透社等外媒都聚焦观察中国将作出哪些表态。在这一背景下,中方战略界、学界代表们在慕安会上持续发声,提高中国音量。
15日,在“掀起波澜:印太地区的海上紧张局势”小组讨论上,傅莹向同场嘉宾美国参议员兼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克里斯托弗·A·库恩斯提问评论。傅莹提及,“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12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表示,由于资源有限,‘美国正优先考虑在太平洋地区遏制与中国的战争’,他们不得不将重心从北约地区转至亚太地区,以免失去威慑力。那么美方所称‘战争’是指什么?这也是在座亚洲同行们关心的。”
对此,库恩斯回应道,“据我所知,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欧洲伙伴分担一些援乌的军事行动负担。”至于涉及中国的言论,库恩斯表示,“重点在于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而非主动挑起与中国的冲突。”
同日,全球化智库(CCG)独家和慕安会联合主办“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几年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国际合作和外交战略方面的布局。各国如何应对“特朗普2.0”带来的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如何在新的多极世界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展开国际合作等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
随着特朗普可能延续其单边主义与孤立主义政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稳定与确定性作用。王俊生表示,在与欧洲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年涉“中国议题”的设置仍有偏见但情况有所好转,而且会议特别关注了中国在欧亚地区合作中的角色,设置了多场涉中国议题的研讨会,“这在以往慕安会中较为少见,无论是从议题设置还是讨论热度来看,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愈发重视”。“观察美欧局势,自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成为最大变量,俄乌冲突延宕至第三年,欧洲对自身影响力产生焦虑,而中国正成为大国中的‘确定力量’。”王俊生说。
“在场本身就是意义”
塞内加尔前总理阿米娜塔·杜尔说:“慕安会举办的时间很长了,但也需要考虑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应再多设置一些论坛讨论非洲以及中国。”图尔克则称,慕安会从冷战时期发展而来,而现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欧盟与中国的合作空间很大,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讨论,这意味着需要安排更多会议,但慕安会对此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正如参会嘉宾所言,慕尼黑安全会议始于1963年,长期由欧美主导,其发起与议程设定都体现西方意志。参会主体多为欧美政治精英,他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价值观相近,议题侧重西方关注的安全问题,反映的是西方视角和立场。直到1999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会,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政策方面的立场,标志着中国开始在这一重要国际安全论坛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谈及过去26年间中国在慕安会上的角色发生何种转变时,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查尔斯·格兰特脱口而出:“当然是越来越重要了。”格兰特说:“我记得有的中方嘉宾大概十几年前就来过,直到现在依然参会,这非常好。”
据格兰特观察,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开始出现在慕安会上,官员、学者以及媒体界人士等纷纷参与。欧洲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希望今后可以在慕安会上见到更多中国嘉宾,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回想起中国代表团自1999年首次参会至今,从起初的发言、提问,到现在全球关注的“中国专场”主旨演讲,26年来能走到今天的位置谈何容易。或许,正如一位媒体同仁所言:“有些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做,即使迈不了一步,能往前走半步也是好的。在场,本身就是意义。”(摘编自环球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