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党史故事
开国上将萧克:一代儒将,满身书香
-
1991年3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除了《平凡的世界》等五部获奖作品之外,还有两部小说获得荣誉奖,分别是《金瓯缺》和《浴血罗霄》。后一部小说的作者,正是时年已经84岁的开国上将萧克。
读书少年的经历抉择
1939年夏,32岁的萧克正在迷茫中苦苦思索。他率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活动在北平西部地区,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在这一地区发展的道路,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这段时间,萧克在阅读中反复思考,他最主要的读物,是《孙子兵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三本书,恰好代表了萧克成长历程中,最主要的三个阅读方向:传统经典、革命理论和军事典籍。对湖南人萧克来讲,形成这样的阅读兴趣并不奇怪。湖南是晚清的儒学重镇,“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南士子的骄傲;湖南也是革命思想在近代的传播中心之一,出现了国内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湖南还是著名的“军省”,“无湘不成军”是公认的铁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萧克有阅读嗜好不足为奇。萧克出身于书香门第,从曾祖父、祖父父亲、伯父都有贡生身份(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父祖四代都没有做到高官显宦,但长年以教书为业,特别是他的伯父、父亲兄弟之间作诗对联、诵经讲史,深深刻入了幼年萧克的脑海中。7岁时,萧克到堂兄开办的私塾读书。此时已是民国年间,新学问从大城市触及小乡村。这位堂兄除了教授四书五经之外,还自学四则运算和分数,为孩子们讲述数学、地理和历史课程。1920年,13岁的萧克进入嘉禾县社塘高等小学读书。按照他的家境和经历,原本应该在求学路上继续前进,甚至有望考入大学,但一场变故改变了一切。父亲无力继续为萧克缴纳新式学堂的费用。萧克不愿就此失学,自力更生寻找机会。1923年秋,他考入收费低廉、学制简短,有望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县立甲种简易师范学校。在校长的帮助下,萧克靠为教师刻蜡版、印讲义勤工助学,换取报酬,维持学业。虽然工作填满了课余时间,他仍然坚持自学到深夜。就是从这时起,他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萧克对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他手头并不宽裕,还是挤出钱来买了《孙子兵法》《曾胡治兵语录》,连同学搞来的《步兵操典》都不放过。萧克在伯父的书架上,看到过宋教仁的《我之历史》,入校之后,辛亥元勋的革命事迹、战斗经历随之进入视野,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记》,朱执信编写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都成为他的枕边书。进入学校后,萧克的阅读视野日渐拓宽。简易师范学校订阅的《向导》周报、《政治周报》等宣传革命理论的报刊,以及堂兄从广东寄回的革命书刊,成为萧克新的阅读对象,也铸就了他新的思想——“从书刊中我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我认识到,只有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中,才能报国恨家仇”。1926年2月,萧克下定决心,申请提前取得简易师范学校的毕业证,南下广州,投笔从戎。革命青年的阅读思考1926年春,萧克考入国民革命军宪兵教练所第2期学习,毕业后在宪兵团当中士班长。萧克一心想参加战斗,而不是在后方维持军纪,于是请长假加入前线的北伐军,先后在蒋先云担任团长的补充第5团任辎重队兵器员、在叶挺任师长的第24师第71团当连政治指导员。1927年8月,萧克随军参加南昌起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起义军失败后,他回到湖南,寄身于国民革命军第13军。不久后,他以第13军侯差员身份回到家乡。1928年春节后,萧克参加湘南起义,从此开始了他的红军生涯。这段时间里,读书是萧克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日后萧克成为著名的红色指挥员,他的军事知识积累来自阅读。“我学军事是从宪兵教练所的学习起步的,刘嘉树引我走进军事知识的天地”,多年后萧克如此回顾。刘嘉树是萧克在宪兵教练所时的大队长,一次他去刘嘉树房中办事,看到了黄埔军校的四大教程教材 :《战术学》《筑城学》《交通学》《兵器学》,请教之后便借来阅读,“不管白天上课和操练有多紧张、劳累,晚上我都要挑灯读书”。苦读巩固了萧克的军事知识,为日后的军事斗争奠定了基础,他也为此赢得了刘嘉树的器重和赏识。1926年7月,萧克决定离开宪兵教练所赶赴湖南参加北伐,便是由刘嘉树为他开了一张免费的乘车证明,才得以成行。五年后,刘嘉树担任国民党军第52师第310团团长,参加“围剿”红军时,被萧克所部击败。萧克在俘虏中发现了这位老师,嘱咐战士为他松绑,又送了一点钱零用。不久后,刘嘉树被释放。1949年,担任国民党军第17兵团司令官的刘嘉树,再度被解放军俘虏,萧克恰恰又是俘虏他的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一参谋长。只是,“当时的情况不一样了,我不便过问,也不便去看他”,萧克如此回忆。刘嘉树被俘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72年病逝在辽宁抚顺。阅读同样引导萧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宪兵教练所时,他读了彭湃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书中论述的农民求解放的道理,十分透彻,使我抑郁了两三年的胸怀顿觉豁亮”。阅读甚至帮助萧克摆脱了生存困境。南昌起义失败后,萧克一度流落广州,他没有熟人,也不愿沿街乞讨,可囊中羞涩又是实际问题。两难之间,多年的读书嗜好启发了他。萧克写了一篇自述 :“前不久我还是一名北伐军的军官,由于政局变化,不幸流于楚囚……”他拿着这篇自述,专门到书店给人看,因为“逛书店的人一般都有文化”。果真,不时有人掏出一两毛小银洋给萧克,使他免于沦为饿殍,得以重返家乡。红色军官的学以致用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萧克随地方农军上了井冈山,加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4军,从连长、营长、纵队司令晋升为师长、军长。1929年4月,红4军进攻宁都。当时城中有6个连的民团据险死守,红4军不过2000多人,难以一战而下。围城之后,萧克指挥部队向城上零零散散打了5天冷枪,到了第六天,看到守军对打枪已经没有反应,便立即集中二三十支枪快放压制城头,接着架设云梯,率先突破了城墙。萧克回忆,这个战术,是读《三国志》学来的,曾国藩说过,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但他反其道行之,先是消磨对手的锐气,待其疲惫涣散,再一击成功。1934年春,萧克率领红17师转战湘鄂赣边区3000里,5次冲破国民党军包围,部队无论前进、冲锋,还是走散、失利,始终保持建制,互相协同,不失指挥。总结这段经历时,《史记·项羽列传》的记载映入萧克的脑海,“项羽退至乌江只余28人,还保持一正一奇的战斗态势,未自杀前,汉兵不敢轻易接近。17师也能达到这个要求……这已形成了部队的作风”。进入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局势急剧变化,红军经历了长征、“西安事变”,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萧克身临其中,从红军师长、军团长,转变为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1939年1月,他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身份率部抵达北平北部,开始独当一面的敌后抗战生涯。对《孙子兵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反复阅读,正发生在萧克挺进平北初期。经过反复思考,他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阅读、思考、实践、领悟,成为他认识和分析局面的重要工具,这样的例子,在萧克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断重现。1949年后,读马列主义著作成为萧克工作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9年,他调任农垦部副部长,下沉到广东实践时,“白天同农场职工一起开荒,晚上就坐在油灯下读《列宁选集》”。1969年,萧克在江西生活期间,带了一个大书箱,“里边装满中央编辑的马克思主义30本书……在沉闷和孤寂中,我就读马列的著作,通读《列宁选集》时,特别喜欢第四卷中《十月革命四周年》这篇文章”。相关链接《浴血罗霄》历时50年终出版
萧克回忆,战争时期他也不忘阅读文学作品,从郭沫若、冰心、胡适、鲁迅,到歌德、托尔斯泰都有涉猎。“西安事变”后,他读到了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一部讲述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英雄部队的小说,随即产生了撰写一部红军在罗霄山脉斗争题材小说的思路。“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他已试写了几个章节,开赴平西后,在繁忙工作的夜晚、在躲空袭的间隙,他都不忘继续写作。到1939年10月,萧克完成了命名为《罗霄军》的40万字小说初稿。这部手稿随着他转战华北、华中、华南,在40余年后,直到1985年底,他退出一线工作后,才集中修改成书。1988年“八一”前夕,这部更名为《浴血罗霄》的小说出版。开笔时,萧克还是29岁的青年,出版时,已是81岁的老人。(摘编自广东政协网 文/王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