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从血常规报告单看懂你的健康指标

  • 广西南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黄家丰

        每当拿到生病时的血常规报告,医学小白们虽能逐个认字,但组合起来却一头雾水。唯一看能明白的,只有各项指标后面的箭头,一看到有箭头,心情瞬间崩塌,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其实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医学检查之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帮助医生评估健康状况、诊断疾病或监测治疗效果。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血常规报告单上的各项指标和数值可能显得复杂难懂。下面将为您详细解读血常规报告单的关键指标及其意义。
        面对一张血常规化验单,首先应该看哪些指标有箭头。有箭头的指标,也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异常指标,一般都需要关注。箭头朝上代表超出参考范围的上限;箭头朝下代表没有达到参考范围的下限。其次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四大主要指标有没有异常。如果这四项没有箭头,一般来说,就没有什么主要性的疾病。即便有这四项有箭头,也不意味着就摊上大事了。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有箭头,不一定就是有问题;就算有问题,也不一定就是大问题。
        想看懂异常指标背后的疾病警告,首先得了解三大类指标的不同分工。红细胞(RBC):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WBC):参与免疫反应,抵御感染。血小板(PLT):参与血液凝固,帮助止血。
        这三类细胞好比一支分工明确的军队。白细胞主要负责对抗外敌,当外敌入侵时,它负责冲在一线。当细菌、病毒等敌军病原体侵入人体时,白细胞就从身体各处聚集过来,一致对外。你以为人家只会用蛮力吗,那你错啦!白细胞“军队”,战略清晰,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打细菌,有人负责打病毒。中性粒细胞主攻细菌,淋巴细胞负责打病毒。当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去“前线”战斗。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都会升高。如果入侵的是病毒,淋巴细胞就会开启雷达扫描,精准识别、正面迎战,在战斗中,淋巴细胞会大量复制,数量快速增多,病毒被打败之后,淋巴细胞的数量又会恢复到正常值。红细胞其实是氧气的搬运工,主要负责把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再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走。如果红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出现异常,就可能影响血液运送氧气的能力,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在红细胞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如果身体长期铁摄入不足或营养不良,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出现原料短缺,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出现贫血。血小板主要负责凝血和止血。当身体有磕碰、外伤导致血管破损时,就需要血小板这个“维修工”上场了。如果血小板数目过低:人体止血能力下降。一旦血管出现破损,就可能出血不止、止血困难。如果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导致血栓。总之,血小板高了、低了,都不是好事。
        常见异常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可能原因为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疾病或失血。如果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同时白细胞总数异常升高或降低,要警惕白血病,需要做骨髓检查进一步确诊。
        2. 感染或炎症: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升高。可能原因是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宝宝情绪激动、呕吐时,白细胞也会升高。在没有任何感染依据时,仅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不要使用抗生素,可在三天后复查。
        3.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提示出血风险或骨髓问题。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与炎症、贫血或骨髓增生性疾病有关。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症,多见于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破坏过多,或过度消耗。当血小板计数>450×109/L,为血小板增多症,常见的原因包括贫血或失血;病毒、细菌、分枝杆菌或真菌感染;非感染性炎症(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脾切除术后等。
        注意事项:
        1. 个体差异:血常规结果受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尚未建立针对儿童群体的血常规参考值标准,很多医院的血常规参考值,引用的是成人的正常范围,而儿童血液中各项指标正常值,与成人是不同的,即使是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各指标也会有些许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2. 动态观察:单次异常不一定代表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