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那宁静而神秘的瑶乡大山深处,隐匿着一名传奇人物——百岁老人、战争功臣黄振达。
英勇作战,此生无悔
黄振达,1924年2月出生于广西灵川县大境瑶族乡,1942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新1军,作为远征军的士兵,他踏上了赴印度对日作战的征程。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他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跟着翻译官进行物资采买等事务,时任国民革命军新1军30师特务连代理副排长,在战位上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战结束,黄振达带着满身的硝烟与疲惫,返乡卸甲归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1949年秋,新中国刚刚建立,根基未稳,广西各地的国民党残匪残害百姓,黄振达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再次被点燃。当年10月,他果断参军,加入解放军原45军,投身广西剿匪战斗,跟随部队在玉林地区博白县与土匪展开殊死较量。据黄振达回忆,当时的土匪穷凶极恶,经常放火烧山、杀害人民群众。1950年,因剿匪功绩显著,他荣立二小功1次。
1950夏季,朝鲜战争爆发,黄振达所在部队整编为原54军。1953年,他随军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入朝参战。在著名的金城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强敌,黄振达和战友们毫不退缩、英勇作战,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精神。
荣归故里,依旧发光
1955年4月,黄振达带着荣耀退伍回乡。
回乡后的黄振达担任了6年的乐育乡(当时行政区划为乡)乡长,他不忘初心,时刻心系着村民们的生活。
在任期间,黄振达带领乐育村的村民,拿起锄头、铲子,不畏艰辛,修葺、拓宽通村道路。在他的带领下,瑶山之中逐渐出现了一条条宽敞的山路。其中就有从乐育的烂木桥村到七里横排村、从笑天狮到永同村的田厂,另外还修建岔河的桥梁等。这些路、桥如同一条条希望的纽带,将瑶乡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村民们的出行变得便利,为瑶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瑶乡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极差,村民们看病成了大难题。黄振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瑶乡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草药资源,于是黄振达决定自学医术。黄振达到桂林市区向懂医的兄弟学习草药知识,专攻小儿科、妇科、内科、风湿、疳积、跌打等方面的医学,做起了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他上山采集、研制草药,免费救治了无数慕名前来访医的病人。
“我儿子8个月大时,一直高烧不退,幸亏请来了黄先生帮忙诊治,吃了他开的草药后病就好了,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他!”瑶乡村民易祖英回忆道。当时经常有受到他救治的人送来手工编织的布鞋和制作的糯米粑粑等物品向他表达谢意。
“我最佩服我家公帮助别人看病不要钱,草药都是他自己上山挖的,有时为了帮别人看病,半夜出去,徒步跋山涉水到天亮才回家,来回十多公里。有一次,村里的一名小孩晕倒,小孩的奶奶腿脚不便、蹒跚着来找他,他马上起身跑着去看小孩子,小孩服用了他的药后就好了。”黄振达的儿媳妇盛运秀回忆道。
黄振达一生养育了一儿五女,五个女儿均已出嫁,儿子在2009年因患肝癌病逝,两年后老伴也因病去世,从此,黄振达跟着儿媳和两个孙女一起生活。后来,两个孙女相继成家,也都育有曾孙子和曾孙女。
面对困顿,自强不息
儿子和老伴患病期间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全靠儿媳妇盛运秀当顶梁柱,在缺乏稳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家庭陷入困境。2015年,他们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尽管如此,黄振达也并没有主动向政府提出需要经济支持和帮助,而是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他告诉儿媳,生活虽有磨难,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总能挺过去。他以自己的坚韧和乐观,继续鼓舞着家人,在困境中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他们靠务工及种植高山蔬菜,当年就还清欠款,实现了脱贫。
黄振达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兵,如今虽已百岁高龄,但身体依旧硬朗。每当有人前来看望,他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自己治病救人的经历时,就会跟人念叨:做人就要做好事,做好事才能让人佩服!
在战争年代,他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为家乡的发展、村民的幸福,默默耕耘。黄振达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传承,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