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党史故事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政治智慧
-
在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着一份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手稿,电报全文逻辑分明、条理清楚、分析到位,稿面修改笔迹较多,由此可见,毛泽东为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确定,作了反复思考与斟酌。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在探求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住执政考验的道路上,以卓越的政治才华破解了“赶考”历史命题,激励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奋勇前进。
谦虚自律的规矩智慧
谦虚是融入毛泽东一生的品质,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并影响着中国革命胜利进程。面临即将全面执政的新考验,为了使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并率先垂范、力戒骄傲。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开学典礼筹备时,校长吴玉章在典礼讲话内容的请示中提出“主要的要学习毛泽东主义”,毛泽东坚决反对。他在批复中指出,“不是什么‘主要的要学习毛泽东主义’,而是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有些同志在刊物上将我的名字和马恩列斯并列,说什么‘马恩列斯毛’也是错误的。你的说法和后一说法一样,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是无益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这样说”。毛泽东之所以这样批示,是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更重要的是他在告诫全党要摆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苗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挂在会场上自己和朱德的画像摘下来,只保留马恩列斯,指出“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
194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5岁生日,当时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人员想做一顿红烧肉给他祝寿,还能补充营养,却遭到严词拒绝,他明确表示,“今后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祝寿,要定为制度,谁都不能违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六条规定”,其中“不做寿”“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作为党的纪律郑重写入党的文件。毛泽东对子女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刘思齐不到规定的结婚年龄,毛泽东不仅不同意已经26岁的儿子毛岸英的结婚请求,还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要他带头遵守制度和纪律,为全党全军树立了遵规守纪的榜样。
民主协商的团结智慧在西柏坡,毛泽东总是带头发扬民主,一个团结、民主、高效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说过,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毛泽东通过开展土地改革,为占解放区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谋利益,最大限度赢得了民心。他还善于集思广益,只要对革命事业有益的都会虚心接纳。1948年春,针对土地改革中“左”的错误,任弼时作了《关于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此前,毛泽东给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土改问题的《一月决定》获原则通过,即将发表,他通过认真比较并多方征求意见后指示,“我们决定发表弼时同志的一篇讲演,不发表一月决定草案,因为弼时同志的讲演比一月决定充实得多。”随后的系列措施使土地改革中的错误及时得以纠正,推动土地改革进入正确运行轨道。
毛泽东的民主作风在军事指挥中也经常得到体现,如对战斗前线报来的作战方案,毛泽东提出指导意见后,常在电文末尾写上“望酌定为盼”“望酌情处理之”等,甚至对自己初步考虑的方案写上“这样部署是否适当,望考虑电告”等,没有丝毫武断。淮海战役中,他让前委“临机处理一切”“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员主观能动性,推进了战役胜利进程。毛泽东对民主人士也是虚心求教、谦尊而光。作为党的领袖,他两次致信宋庆龄邀请她参加新政协会,“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增……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信中言辞恳切谦恭,真诚和尊重跃然纸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坦诚和天下为公的政治远见,赢得了党外人士的信任和赞同。
以人为本的为民智慧为谁执政关乎党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强调,“全党要团结起来,为全国人民而奋斗。”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以及研究宪法的制定等伟大实践活动,就是为人民建立一个新中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如果我们的工作“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导致工人对我们的党“不满意”,“这种状态是完全不能容许的”。
1948年9月,在于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并提出“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级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保障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把人民的政治权利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第一部宪法里,就贯穿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195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六亿人民的意志》中说,“它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劳动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当作是劳动人民的神圣权利,它写下了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字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虽然任务和角色发生变化,但是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没有变,“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党的百余年为民奋斗史充分证明,我们党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赶考”答卷。
以民为师的学习智慧毛泽东身居高位、厥功至伟,却把人民看成真正的英雄,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在西柏坡,为了进京“赶考”能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让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把党成立以来的中央文献编辑成册,即《政策汇编》,作为七届二中全会学习文件发给与会代表,同时他在报告中为代表们指定十二本学习书目,要求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不仅要求革命战友不断学习,提升进城后执政本领,他还深刻领悟并自觉践行依靠群众、拜人民为师的学习智慧。“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地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学好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接见原国民党将领郑洞国时,就他“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那么好”的提问做出的回答。历史实践也证明,正是因为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始终坚守这一信念并付诸实践,才成就了后来诸多胜利和辉煌业绩。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毛泽东说“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这些发自内心、饱含深情的话语,彰显了他以人民为师的深邃政治智慧和历史远见。不仅自己如此,1945年12月,当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就送他到杨家岭拜劳动模范为师,并且郑重地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它就叫‘劳动大学’。”教导他“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去农业大学接受再教育,深入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以使他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党史博采》 文/崔霞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