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葆本色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     1958年,18岁的雷锋从湖南望城来到鞍钢工作。这一年,郭明义出生在鞍钢齐大山铁矿一个劳模矿工的家里。
        时光来到1977年,当年送雷锋参军入伍的老红军余新元,把郭明义又送上了参军的列车。在部队,郭明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所在师党委授予“全师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1982年,他复员到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
        郭明义沿着雷锋的道路,历经改革开放,一直走到了今天。
    甘当矿石的“铁山楷模”
        五年的军旅生涯,郭明义一切言行都照着雷锋去做,给战友洗衣服、缝被子,给灾区捐款。凭着刻苦的学习锻炼,在新晋汽车驾驶员大比武中,夺得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的双料冠军,先后荣获全师优秀共青团员、学雷锋标兵。
        复员到鞍钢工作后,郭明义先后考取了大专、本科的文凭,苦学英语多年,先后在七个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可无论做什么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创造了一流的业绩。做大型矿用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全矿单车年产的新纪录;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时,他所在的支部是鞍钢的红旗团支部;当宣传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的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车间任统计员时,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矿业公司第一个获得资质证书的人;做英文翻译时,他以出色的翻译能力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外方专家的赞扬和敬佩;在今天的采场公路管理员岗位上,他更是爱岗敬业、超常奉献的楷模。
        作为机关干部,他不必每天到采场,可他却把自己的办公地点移到了露天采场。修路作业白班每天8时开工,可他却每天清晨4时多起床,5时多就到岗。到岗后,他一边组织夜班工友抢修关键路段,一边制订白班作业计划,这样,白班职工一到岗就可以立即调度机械整修道路,给生产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他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岗,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休息,这样算下来,20多年来多干了6年多的工作量。
        2008年8月的一天,郭明义在血站紧急捐献了两个单位血小板后,又回到现场组织抢修一条关键道路。当天采场内的地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快到中午时,他中暑晕倒在了现场。现场离最近的水源点有4公里远。工友们情急之下,调来了5米多高的采场公路洒水车朝他连喷了多次,才把他弄醒。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坚决不肯。他说:“这条路夜班生产就要用,耽误不得啊。”说完,又踉跄着往修路作业现场走。见此情景,工友们都和他一起在烈日下奋战,直到这条道路全部竣工为止。
    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
        无论是谁遇到困难,只要郭明义知道了,就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帮。他常说:“群众遇到困难能想到我,向我求助,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党的信任,我必须认真对待,全力解决。”有群众反映家中房屋漏水、暖气不热,他马上联系相关部门到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处理;有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他就向有关部门反映,尽快沟通解决。只要是群众的事,无论大小,他都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郭”。
        辽宁省黑山县农村姑娘小凤因为患了罕见的早衰病,15岁长了一张形似60岁的脸,被人误称为“奶奶”“阿姨”,不得不辍学封闭在家。接到她的求助信后,郭明义安排人把她带到了工作室。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那张脸,郭明义还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时,有人说这孩子没有患大病,又不是活不了了,但郭明义认为,我们怎能漠视一个花季少女对正常面容和生活尊严的向往呢?郭明义和爱心团队策划开展了“救助早衰女孩”的圆梦公益行动。许多爱心企业、市民为小凤筹款,整形医院也帮助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经过9个小时的换脸手术,终于让小凤恢复了高中生应有的模样,重返校园。
        201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郭明义把爱心扶贫作为新时代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新载体,动员和组织爱心团队广泛开展结对扶贫志愿服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的宋高峰,是郭明义和爱心团队共同捐助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女儿在14岁时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足、膝关节相继变形。多年来的寻医问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病情却仍在恶化。老宋心灰意冷,自认“命不好”,安于贫困,不思进取。
        郭明义来到他的家中,拉着老宋的手说:“你要有尊严地活着。有什么困难,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你。”
        郭明义一边帮忙与北京的一家医院联系,一边组织筹集手术费用,让女孩顺利完成了手术,重新站了起来。爱心团队又给老宋送去了两头“扶贫牛”,帮助他开展肉牛养殖。通过帮助老宋,郭明义认识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决不能让困难蒙住贫困群众的双眼、压弯贫困群众的腰杆。”  
    追求纯粹的“当代雷锋”
        2009年7月,在鞍钢各级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发起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如今,郭明义爱心团队已遍及31个省区市,团队总数1400多支,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人。“跟着郭明义学雷锋”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爱心奉献品牌。
        郭明义爱心团队公益餐厅由郭明义亲自发起成立,立足引领组织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为70岁以上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午餐服务。公益餐厅运营人员完全由爱心团队志愿者组成,餐厅运营经费、设备及物资全部来自公益捐赠。截至目前,60余支爱心分队2.5万余名志愿者到公益餐厅开展志愿服务,已经累计提供公益免费午餐约60000人次,其中在餐厅就餐27000余人次,自行取餐23900余人次,志愿者入户送餐7100余人次。就餐的老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得到心灵上的滋养。
        入党40多年来,郭明义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时时处处都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敬业奉献,勇挑重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助人为乐、善小而为,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给500多个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关怀和希望,而他自己却甘于清贫,始终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无私奉献、追求纯粹,累计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折合的总量,已经超过6万毫升,相当于他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
        2012年3月2日,中央文明委授予他“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此后,他又当选为党的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三次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并获得“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正如郭明义所说的,“我选择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摘编自《学习时报》  文/刁莹)

    相关链接

    “读着你的日记,唱着你的歌”

        春节前夕,笔者去探访坚持几十年学雷锋、收集2万余件雷锋专题藏品的老人黄德宝。他收集的歌曲中,有这样一首十分动人:“一颗螺丝钉,光华在闪烁,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去拼搏。读着你的日记,唱着你的歌,我的心里也燃起熊熊的烈火……”质朴的歌词,描绘了学雷锋的鲜活场景,传递出雷锋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让这样的动人图景在更大场域铺展开来,让学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我们青少年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学雷锋,首先要贴近雷锋。深入阅读雷锋日记,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真正走进雷锋的精神世界,青少年才能更加自觉地与雷锋同行,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寒假期间,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开展了相关主题读书活动,阅读雷锋故事,传承雷锋精神。老师讲解、学生朗读并互相分享,读雷锋日记的过程,也是心灵与雷锋对话的过程。有了深入了解,雷锋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英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朋辈形象。青少年也更能从中体悟,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人人可学的。
        让雷锋精神更好地浸润青少年心灵,还需打造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华中农业大学一支志愿服务队与盲人乐队联手打造的主题音乐团课,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歌唱+讲述”的方式,让现场聆听的青少年被吸引、被感动。创作歌曲、拍摄短视频、制作小游戏……各种新颖丰富的形式,把雷锋故事讲得更好更活,打动了更多人。这也启示我们,弘扬雷锋精神,要勇于探索创新,精心打造优质文化产品。如此,才能进一步放大雷锋精神的传播效果,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学雷锋,贵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从参与捐款捐助,到定期参加志愿服务,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微善举”,可以让雷锋精神入脑入心、持久发光,还能在扩大“爱心圈”的过程中,传递更多温暖,汇聚起更磅礴的正能量。
        今年3月5日,是第六十二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二十六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岁月不居,时代变换,雷锋日记中那些温暖的话语,始终激励着人们。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引导广大青少年把践行雷锋精神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共同唱响新时代雷锋之歌。(摘编自人民网  文/徐本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