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役前教育队伍中,广东省四会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青年:他们中有的来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有的怀揣专业技能投身军营,还有的脱下军装又重披战袍。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但他们怀揣同样的报国梦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传承红色基因、人才强军兴军的生动体现,军旅荣光的主动延续。
传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自东城街道的翁泽文,家中四代与军旅结缘。他的曾外祖父郑木火1932年入党,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爷爷翁炳新1955年3月入伍,曾服役于0049部队;父亲翁志强,中共党员,海军中士,于1990年11月入伍,曾服役于解放军某部。
深受家庭红色氛围熏陶的翁泽文从小就坚定了参军梦,但他的从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体重过轻,翁泽文连续两年报名参军均未能通过体检。面对挫折,他没有放弃,而是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开始了艰苦的增重和体能训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体重达到合格标准,体能也有了显著提升。今年,他终于通过体检,如愿以偿地拿到入伍通知书。
在役前教育中,翁泽文的迷彩服总是最早被汗水浸透。队列训练中他主动担任排头兵,烈日下军姿一站就是40分钟。他始终以祖辈和父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烈日下的队列训练,还是日常的体能训练和内务训练,他总是全力以赴,从不懈怠。
翁泽文的故事,不仅是一名新兵的成长历程,更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家庭的荣耀与责任,正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焕发新的光彩。
担当:携笔从戎知识报国
来自城中街道的陈文栋,在校期间手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两次院级“三好学生”证书,却在毕业季毅然选择参军入伍,他说:“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螺丝钉’,我的专业知识就是最好的‘螺丝刀’。”陈文栋的弟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兄弟俩一“军”一“警”,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随着现代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军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陈文栋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军营不仅是锻炼体魄的地方,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役前教育中,陈文栋迅速适应,刻苦训练,积极进取。
从实验室到演兵场,从代码行到迷彩绿,陈文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当代大学生的担当既在课堂的方寸之间,也在祖国的万里河山。
回归:二次入伍续写荣光
来自东城街道的梁昊贤,曾服役于陆军某部,在部队时学的装甲修理专业。他的父亲梁超雄是一位退役老兵,梁昊贤听着父亲讲述军营的故事长大,从小便对部队心生向往。退役后重返校园,梁昊贤时常怀念在部队里的时光。
于是,梁昊贤毅然决定二次入伍。他说:“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还有很多想为部队做的事情。我不想让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遗憾。”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他顺利成为一名预定新兵。
二次入伍的他,在役前教育队伍中显得格外成熟。他不仅训练刻苦,还主动承担起“老大哥”的角色,帮助其他队员适应部队训练生活。他的队员们都说:“梁昊贤就像我们的‘定心丸’,有他在,我们觉得训练也没有那么难了。”
梁昊贤说:“我会更加珍惜在部队的每一天,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二次入伍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到底,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未来,梁昊贤充满信心。
翁泽文、陈文栋、梁昊贤的事迹,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军营的广阔舞台。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这些新兵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