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健康科普
小小尿液里的健康“密码”
-
广西南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黄家丰
尿常规,作为最常检查的项目之一,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健康真相的大门。它通过对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疾病,同时对糖尿病、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等多种疾病的筛选也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身体多个系统的健康信息。可当您拿到一张尿常规报告单时,是否会被众多的化验项目弄得不知所措,下面从13个指标来看如何解读尿常规检查报告。1、尿白细胞(WBC)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白细胞尿”。当尿液里出现大量白细胞时,称为“脓尿”,它提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2.尿红细胞(RBC)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红细胞超过3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当尿液里出现大量红细胞时,称为“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重视,并立即到泌尿外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3.尿潜血(ERY)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为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相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4.尿蛋白(PRO)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有极少量的蛋白质,一般定性检查为阴性。若尿蛋白呈阳性,说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称为“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可能在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出现,通常是暂时的,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但是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定性可从(+~++++)不等;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常规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可进一步检查。5.尿糖(GLU)正常人的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定性检查为阴性。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就会出现葡萄糖,呈阳性反应。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还可能是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的表现,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此外,一些其他情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也可能使血糖升高而出现尿糖阳性。6、酸碱度(pH值)正常尿液的pH值一般在4.5~8.0之间。它反映了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如果pH值降低,常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此时身体酸性物质增多;而pH值升高,可能与碱中毒、膀胱炎等有关,意味着身体碱性成分相对增加。但尿pH值受饮食因素影响很大,可有较大的生理性变化: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尿液偏碱性。7.尿比重(SG)正常值为1.015~1.025。尿比重增高见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比重降低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尿崩症等。8、尿酮体(UK)正常尿液中酮体含量极微,定性检查为阴性。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使尿酮体呈阳性。另外,在饥饿、剧烈运动、妊娠剧吐等情况下,身体也会因缺乏葡萄糖供能而分解脂肪,导致尿酮体阳性。9.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正常情况下,尿胆红素定性为阴性,尿胆原定性为弱阳性。尿胆原增多可见于溶血性黄疸,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大量胆红素,经过肝脏代谢后,尿胆原生成也相应增加;而尿胆原减少则可能与阻塞性黄疸有关,胆汁排泄受阻,肠道内的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尿胆原。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尿亚硝酸盐(NIT)尿亚硝酸盐主要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11.尿上皮细胞(SPC)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可能为阴道分泌物污染,否则就应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12.尿管型(KLG)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尿常规虽然只是一项简单的检查,但它所蕴含的健康信息却十分丰富。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解读,医生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不过,单独的尿常规结果不能确诊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