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精神病”的神秘面纱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精神心理科 王雅琴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三个字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一些刻板印象:行为怪异、无法自控,甚至具有攻击性。事实上,精神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类型和症状。我们对它的认知,是否存在着偏差?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呢?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大脑机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类型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治愈,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因而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当然,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是肯定遗传。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另外,很多人认为,“得精神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但据研究显示,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所以,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刺激与精神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再者,精神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三、常见精神病有哪些?
        1、抑郁症:主要症状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疲劳无力、失眠或嗜睡、自责甚至轻生念头。这里存在对抑郁症的误区认识,认为是“矫情”或“性格软弱”,其实它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疾病。
        2、焦虑症:表现为过度且持续焦虑、紧张不安,常有心悸、手抖、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可能伴随惊恐发作。正常焦虑是短期应激反应,病态焦虑则长期存在且影响生活。
        3、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情感淡漠等,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注意,患者并非“危险分子”,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4、双相情感障碍:主要特征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等),又有抑郁发作。
        5、强迫症:典型表现为无法控制的重复行为或侵入性思维。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
        6、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诱因为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出现闪回、噩梦、情感麻木等症状。
        四、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懒散:不讲个人卫生,对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学生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批评也觉得无所谓,仍然我行我素。
        2、淡漠:对人冷淡,回避社交,寡言少语,常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对他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
        3、自语、自笑:经常听到患者喃喃自语,不知所云,或者独自发笑,令人不解。
        4、猜疑:无端地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情绪易变,无故发脾气或紧张恐惧。
        5、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总强调自己失眠、头痛、易疲劳,以此为理由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并且安于现状,既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也不积极地诊治身体的不舒服。请注意,这是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之一。
        6、窥镜症状:长时间呆坐在镜子前面,端详自己的面容。这可能是由于一种叫作感知综合障碍的症状造成的患者看到自己的脸变形了,或者不真实了,所以才长时间照镜子。
        7、情绪不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伤心流泪,或兴奋不已,或大发雷霆,与其既往性格不相符。
        五、常见误区
        1、看心理科=脑子有病。心理问题和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机能异常的表现,及时就医是明智选择。
        2、吃药会成瘾。新型精神类药物成瘾性低,医生会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
        3、心理问题靠意志力就能好。严重精神疾病需要医学干预,仅靠“想开点”可能延误治疗。
        4、精神病治不好。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部分甚至完全康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