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飞行员共话强军使命

  •     本报讯 李广海 梁晓雨 报道:“丹东第一干休所报道中的一张老照片,让我们找到了学院《毕业学员名录》里的传奇前辈!”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某旅飞行大队教导员李聪智难掩激动。
        当这位80后教导员在泛黄的历史照片中辨认出余耀忠的身影时,立即组织学员跨越四省三市,开启了一场跨越1100公里的精神寻根之旅。
        在辽宁省军区丹东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营区的会客室里,94岁的余耀忠特意换上珍藏多年的老式军服,胸前的9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老英雄颤抖的指尖抚过泛黄的老照片,将时光拉回1952年的空军四航校(现石家庄飞行学院)……
        “我们那批学员,多是从战场上临时选上来的,文化程度很有限,面对全俄文教材,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儿坚持了下来……”
        飞行学员们屏息凝神,听老前辈讲述用算盘计算飞行参数、拿木制操纵杆练动作定型的往事。当听到前辈们为省航油在地面推着飞机转场时,飞行员小林的眼眶湿润了:“相比老航校的煤油灯,我们现在的全动模拟舱简直像科幻装备。”
        “余老首长,飞行中有什么诀窍吗?”
        面对学员提问,余老竖起两根手指:“胆大是铁翼,心细是襟翼!它们是战鹰最重要的翅膀!”
        他起身演示当年空中拼刺刀的战法,“当年在福建前线,我驾驶米格-17攻击蒋机时,既要敢抵近到目视距离,又要精确计算油量返航。记住,云端上的较量,胜负在分秒毫厘间!”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老英雄珍藏的老照片上,泛黄的照片中依稀可见当年战争前线上意气风发的飞行员们正苦研战术的情景。
        应年轻飞行员的请求,余耀忠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寄语:希望新时代飞行员们“永远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战争不怕死,永远做个合格的飞行员”。质朴的话承载着老航校人对蓝天方阵的深切期许。
        临别时刻,三代军人共同面向党旗庄严敬礼。敬礼的弧度里,沉淀着70年的风云激荡。从白山黑水到星辰大海,从机械仪表到人工智能,红色航迹始终如血脉奔涌。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让强军兴军的信念如同战鹰尾流,在万里云空间激荡出新的航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