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健康科普
揭秘血液制备:生命“燃料”的诞生之旅
-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输血科 李元波
在医疗救治的舞台上,血液制品如同生命的“燃料”,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然而这些能够为生命续航的血液制品,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且严谨的制备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血液制备的全过程。一、血液采集:生命之源的汇聚血液制备的第一步是血液采集。专业的采血工作人员会在严格的卫生条件下,从健康的献血者体内采集血液。采血前,献血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测量血压、检测血型等,以确保所采集的血液是安全可靠的。采血时,使用的是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采血器材,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以避免交叉感染。一般来说,每次采集的全血量为200毫升或400毫升。采集完成后,血液会被妥善保存,并及时送往血站各个部门进行后续处理。二、血液检测:安全防线的构筑血液采集后,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严格的检测环节。检测项目包括血型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传染性疾病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以及血液其他指标的检测(如血红蛋白浓度、谷丙转氨酶等)。这一系列检测是确保血液安全的关键步骤,只有经过全面检测且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的血液,才能进入后续的制备流程。现代检测技术不断发展,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筛查出血液中的病原体,大大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三、血液成分分离:生命成分的提炼当血液通过检测后,就会进入成分分离阶段。由于全血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多种成分,而不同的患者可能只需要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因此,需要对全血进行分离,以制备出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目前,常用的血液成分分离方法是离心分离法。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离心机中,在一定的转速和时间下,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会因为密度不同而分层。红细胞密度较大,会沉降到血袋底部;血浆密度较小,位于血袋上层;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则分布在血浆和红细胞之间的狭窄区域。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别提取出来,就得到了红细胞悬液、血浆、浓缩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制品。四、特殊处理:定制化的生命补给1.红细胞制品的处理:红细胞悬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红细胞制品。为了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需要在其中加入合适的保存液。不同类型的保存液可以使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保存35天甚至更长时间。同时,为了满足特殊患者的需求,还可以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去除白细胞、辐照等处理。2.血浆制品的处理:新鲜冰冻血浆是常用的血浆制品。采集后的血浆需要迅速冷冻,以保持其中凝血因子等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在制备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对血浆进行加工,制备出冷沉淀凝血因子等特殊血浆制品,用于治疗某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3.血小板制品的处理:血小板的保存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在22℃左右的环境中持续振荡保存,以保持其活性。制备好的血小板制品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输注给患者,以确保其治疗效果。五、质量控制:生命质量的守护在整个血液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贯穿始终。从采血器材的质量检测,到各个制备环节的操作规范,再到最终成品的质量检验,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制备机构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标准操作规程,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同时,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血液制品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追溯。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处理,保证每一袋血液制品都符合质量标准。六、储存与运输:生命接力的保障制备好的血液制品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储存和运输,以维持其生物活性和治疗效果。红细胞制品一般储存于2~6℃的环境中,血浆制品储存于零下20℃以下,血小板制品储存于22±2℃且持续振荡的环境中。血液制备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是一项充满责任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专业人员的严谨态度和高度责任心。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严格的制备流程和质量控制,一袋袋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才得以诞生,为无数患者的生命续航,成为医疗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