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美国家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     从地理学家的视野中,美洲大陆理应以巴拿马地峡为界,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但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大陆国家以及加勒比海的诸多岛国,因曾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深受拉丁文化的影响,而被统称为“拉丁美洲”。由于“拉丁美洲”国家众多,且名字多为印第安语或拉丁语的音译,是以常令国人感到陌生。本文便将从这些国家名字的由来,探寻其一路走来的历史渊源……

    被发现的天堂——加勒比海诸岛之名的由来

        公元1492年9月6日,受到西班牙王室资助的热那亚羊毛纺织工之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他的船队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借助风向和洋流以及一点点运气的助力。10月12日,这支船队成功横跨大西洋,抵达了地处加勒比海的庐卡雅群岛。
        为了感谢上帝的恩赐,哥伦布将自己登陆的第一个岛屿冠以“圣主救世”之名,称之为“圣萨尔瓦多”。不过在当地土著的“泰诺语”中,这个岛被称为“瓜纳哈尼”,意为“水面之上的小块土地”。
        或许是哥伦布的命名带来了欧洲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是西班牙王室有意编造神话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开发新大陆的行列,总之,伴随着哥伦布登陆“圣萨尔瓦多岛”的消息,一则关于在岛上发现了“不老泉”的传说不胫而走。
        于是乎,此后多位西班牙探险家不惜耗费重金以“圣萨尔瓦多岛”为中心苦苦寻觅,但除了茂密的丛林和沼泽之外,他们几乎一无所获,怀着愤懑不平的心理,他们以西班牙语中的“浅滩”一词命名了这片群岛,而这也正是历史上曾为海盗聚集地的加勒比海群岛国家“巴哈马联邦”国名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哥伦布本人似乎从来没有相信过所谓“不老泉”的传说,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之后,他又率领船队继续深入加勒比海,并于10月28日,发现了一座大型岛屿。而在当地土著的口中,这座大岛被称为“肥沃之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古巴”。
        在古巴东部短暂逗留之后,哥伦布选择向东航行,并于12月抵达了另一座大型岛屿的西部。这座岛屿的地形地貌显然要比古巴复杂得多。当地土著称之为“海地岛”,意为“群山之地”。
        地理上的巨大差异,令“古巴”与“海地”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成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种植园基地,而后者则一度成了海盗的巢穴。并在一连串的列强纷争和民族独立运动中分裂为了西部的“海地共和国”和东部的“多米尼加共和国”。而“多米尼加”也是这座岛屿的古老称呼之一,在泰诺语中意为“大地之母”。
        发现“新大陆”所带来的名利双收,令哥伦布在第一次远航结束后仅半年便再度率船队出发。不过这一次哥伦布运气不佳,仅发现了“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的“多米尼克”“瓜德罗普”以及“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的“波多黎各”。
        第二次远航的收益寥寥,令哥伦布沉寂了五年。直至1498年,哥伦布才再度出发,并最终于当年8月登陆今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欧洲殖民者由此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
        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这一次,他选择了沿着海地岛的南海岸西行。其间,哥伦布以当地土著语中“水和树木之地”命名了牙买加岛。短暂休整之后,船队继续西行,在经历了一场风暴袭击后,哥伦布终于抵达了中美洲的海岸线。
        据说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哥伦布曾感叹说:
        “感谢上帝,终于让我走出了这片深不可测的水域!”
        于是他的登陆地点便被以西班牙语中“深不可测”一词命名,也就是“洪都拉斯”。
        哥伦布沿着中美洲的海岸线向南航行时,他经过了后世以当地印第安部族Nicarao的名字命名的地区,即“尼加拉瓜”。此外,他还到达了哥斯达黎加,这个名称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富饶海岸”,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得名。
        作为一名探险家,哥伦布无疑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个殖民地的开拓者,他却并不在行。他无心也无力经营自己所发现的广袤土地,更多的故事只能留待后来者书写。多年之后,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哥伦比亚(Colombia)。
    红木与白银——巴西和阿根廷国名的来历

        讽刺的是,哥伦布虽然率先发现了美洲大陆,但这片大陆最终却以另一位稍晚到达的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理由是哥伦布始终坚称自己发现的加勒比海诸岛为日本、南美洲大陆为印度或中国。反倒是亚美利哥率先提出了“新大陆”这个概念,因此欧洲许多地理学家都以他的拉丁文名字“亚美利加”来标注这片新大陆的地图。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跟随哥伦布的脚步来到委内瑞拉后,在马拉开波湖见到了美洲原住民所居住的水上高脚屋村落,这让他联想到了自己故国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因此,他便以意大利语中的“小威尼斯”为之命名,这也是委内瑞拉国名的由来。
        从委内瑞拉出发,亚美利哥跟随西班牙探险者阿隆索·德·奥赫达继续向南,很快便发现了一片遍布沼泽的土地。
        探险者对这片土地没什么兴趣,便以当地土著口中的“多水之国”将其命名为“圭亚那”。
        根据他留下的航海日志,亚美利哥在这次航行中可能抵达了现今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地区。然而,当时的王室更关注印度洋方向的贸易,因此亚美利哥的发现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身上。尽管他在1500年4月22日就带领船队抵达了南美洲,但葡萄牙人并没有在当地建立殖民地的意图。他们的目光被一种鲜艳如炭火的红木(巴西红木)所吸引,这种木材成为他们的兴趣点。用拉丁语中“炭火”的变体来命名他们所发现的这片土地,称之为“巴西”。
        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定居,并从最初的巴西红木采伐逐渐扩展到淘金、甘蔗种植等多个领域。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各种殖民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至于阿根廷的命名,它与曾在葡萄牙海军中服役的胡安·迪亚斯·德·索利斯有关。1515年末,索利斯一行抵达了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入海口。
        由于当地的印第安人普遍佩戴银饰,索利斯便推测拉普拉塔河上游可能存在一座巨大的银山。基于这一假设,他用西班牙语中的“白银”一词来命名这片土地,即阿根廷。
        另一位受雇于西班牙王室的雇佣兵阿莱克索·加西亚带领着十几名部下徒步深入内陆。他根据当地土著语言中“孕育大海的河流”的意思,将他所发现的地方命名为“巴拉圭”。
        加西亚通过不断煽动和联合沿途的印第安部落,最终聚集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并成功翻越了安第斯山脉,劫掠了印加帝国的东部边境。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埃尔南·科尔特斯的西班牙探险者,以类似的方式成功摧毁了占据墨西哥中心位置的阿兹特克帝国。
    征服者的足迹——墨西哥和秘鲁

        在广阔的北美大陆和由安第斯山脉分隔成西部沙漠和东部雨林两大生态体系的南美,印第安人曾经孕育出几个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然而,在欧洲人抵达美洲的一个多世纪前,这些文明中的大多数,包括玛雅文明,都因环境变化而走向毁灭。
        当然,与自然灾害相比,过度发展引发的战争对古代美洲文明来说,往往更具破坏性。在古代玛雅文明中以战俘为祭品的血腥祭祀在美洲大陆延续了数千年。玛雅文明崩溃后,迅速崛起的阿兹特克人更是将这一习俗推向了极致。因此,“墨西哥”这个名字,实际上来源于阿兹特克人所崇拜的“战神”——“墨西特莱”。
        此后科尔特斯先后征服了“危地马拉”等地。但是当地的玛雅部落早已不复昔日的繁盛,也没有积累太多的金银珠宝。
        后来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由巴拿马南下深入。世人才知道在安第斯山脉的群峦之中存在着一个富丽堂皇的国度——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在面对皮萨罗的进攻时连战连败,最终轰然倒塌。但西班牙殖民者为争夺领地而展开了一系列内讧,导致整个地区化为了一片废墟。以至于最终只是随意地将印加帝国昔日的疆域划分为了“秘鲁”和“智利”:前者是一个曾经帮助过皮萨罗的印第安酋长的名字,而后者则干脆是“寒冷、边缘”之意。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网  文/赵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