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3月28日发生强震后,后续救援进展牵动全球目光。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3月31日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天12时,缅甸强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约3900人受伤,另有270人失踪。据中国驻缅甸使馆消息,截至3月31日17时,缅甸强震已造成3名中国公民遇难、14人受伤。
目前,缅甸灾情不容乐观,救援进展缓慢。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救援力量正在争分夺秒地搜寻幸存者,争取抢救更多生命。
中国运-20出动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3月29日称,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已紧急拨款500万美元,支援缅甸救灾行动。据法新社报道,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3月30日发出紧急呼吁,请求募集1亿瑞士法郎(约合8.25亿元人民币),以帮助缅甸地震灾民。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闻发言人李明3月29日表示,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派出两支救援队,提供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物资。首支救援队已于3月29日抵达仰光。
3月3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救援装备和物资634件套及医疗物资,乘坐两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飞赴缅甸内比都,随后赶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中国相关机构也第一时间调动多颗卫星对震区进行拍摄,助力抗震救灾行动。
此次运送救援力量与物资驰援缅甸的运-20飞机具有航程远、载重大、速度快等特点,可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长距离空中战略投送任务,多次赴海外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此次出征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及搜救犬分队,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及野战医院系统,可独立开展震区两个方向72小时高强度救援行动。
3月29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设备、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共112套抵达缅甸仰光。来自中国的这支救援队为首支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
3月30日,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怄达蜡迪丽医院,慰问了云南救援医疗队全体成员,并对其震后第一时间到缅救援表达感谢。《环球新光报》、仰光媒体集团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中国救援队入缅信息,充分肯定胞波情谊。在缅甸各社交媒体上,网民纷纷用缅语留言表达感谢之情,“谢谢中国朋友的帮助” “中国朋友注意安全”等评论不断涌现。
针对此次中国救援力量配备的装备,一位相关专家表示,中国救援力量非常专业,在多年的一线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救援设备都是成体系的。“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是地震救援必需品。生命探测仪尤其是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发现生命迹象,这为人员救援赢得了时间。目前的生命探测仪具有红外探测的功能,但其探测距离会随着倒塌废墟材质的不同发生变化。”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在救援人员实施抢救时,可用于警戒可能出现的余震,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便携式卫星设备可以解决灾区通信不畅问题。“无人机的用途比较广泛,比如车队在行进时,无人机可以先探路,提前获知前方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同时也可以完成应急通信等工作。”专家表示。
中国还向震区救援提供技术支持。据了解,地震发生后,多颗国产商业卫星迅速响应,拍摄灾区现场画面,用遥感技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破坏性为何强?
根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3月29日的通报,这次强震已造成曼德勒地区1591栋房屋、60所学校、3座桥梁的坍塌。从社交媒体上流出的照片和视频来看,极震区一些高层建筑如纸牌般倒塌,活下来的人们努力在废墟中搜寻着幸存者。
在地震专业术语中,极震区指的是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分析指出,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包括实皆省东南部、曼德勒省中大部,以及内比都直辖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位于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南岸。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边界,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这次地震发生在当地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实皆断裂带。破裂自北向南延伸,贯穿缅甸多个中心地区。20世纪以来,这个区域就已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最近一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地图显示,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最近的实皆市仅有16.1公里,而距离曼德勒市仅有17.2公里。
实皆地区位于缅甸西北部,人口超过500万,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地震发生时,实皆地区一家大型医院在短短几秒内倒塌,许多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困在废墟之下。内比都直辖区,则是缅甸的行政首都。人口密集,是这些极震区的共同特点。
通常,处于活跃断层线沿线的国家或地区,像美国加州和日本,往往都会制定严格的建筑基准法案。但由于长年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滞后,缅甸的建筑质量难以保证,并缺乏足够的预备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
2023年,缅甸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即使曼德勒和内比都等城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但建筑质量和抗震性能并不容乐观。
此外,因临近江水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也让极震区的地基极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土壤液化,从而丧失承载力,造成地表建筑的倒塌。
地震发生后,缅甸官方公布的伤亡数据迅速攀升。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学家布赖恩·巴普蒂说:“当一场大地震发生在一个有100多万人口的地区,其中许多人住在脆弱的建筑里,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气候灾害荣誉教授比尔·麦圭尔指出,这次地震可能是70多年来缅甸的大陆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地震震级之大、震源之浅,大大增强其破坏性。目前已经发生了一次相当大的余震,预计还会有更多。这将导致一些脆弱的建筑物倒塌,并使救援人员的工作更具挑战性。
缅甸气象水文部门3月30日发布通告称,截至当天上午,已累计报告25次余震,其中震级最高为7.5级,最低为2.8级。
美国地质学家菲尼克斯预测称,由于印度板块持续挤压缅甸地底的欧亚板块,余震可能持续数月。
东盟紧急召开外长会
除了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也伸出援助之手。
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3月30日报道,缅甸地震发生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3月29日宣布,两艘载有救援物资的印度海军舰艇正在前往缅甸途中,随后还有两艘。此外,印度开始在缅甸部署一家拥有118名医务人员的陆军野战医院,为伤者提供紧急援助。
“虽然泰国也受到了(地震)影响,但缅甸面临的挑战更大。”泰国《民族报》报道称,泰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普坦·威差耶猜3月30日主持仪式,派遣55名军人前往缅甸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报道称,此次任务重点是人道主义援助,支持缅甸的救灾工作,并协助受灾的泰国国民。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民防部队3月29日派出80名“狮心行动”队员到缅甸首都内比都,协助灾区的搜救和援助工作。此外,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3月30日表示,马国政府对缅甸遭遇强烈地震导致的严重人员伤亡及基础设施损毁深表关切,并决定向受灾民众提供人道援助,首先拨款1000万林吉特(约合1637万元人民币)支援灾区救援行动。
据越通社报道,3月30日,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召集东盟成员国外长就此次地震灾后情况举行特别紧急视频会议。东盟各成员国向缅甸和泰国表示深切同情和慰问,重申团结一致,致力于与两国并肩站在一起,开展恢复和减灾工作。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混合救援队负责人谢尔盖·沃龙佐夫3月30日对塔斯社表示,该部门一架搭载空中机动医院及额外救援和医护人员的伊尔-76飞机已抵达缅甸。报道称,这是俄紧急情况部派往缅甸灾区的第三架专机。此前,已有两架载有120名该部门救援人员的飞机抵达缅甸。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英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将捐赠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此次地震描述为“可怕的”,并表示美国也将提供援助。(摘编自环球网、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