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业航天初创企业伊萨尔公司3月30日首次从挪威安岛航天中心发射的“光谱”火箭升空后不久坠毁爆炸,但该公司依然强调,这次发射取得成功——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关键数据。外界注意到,这是在美国与欧洲盟友分歧日益扩大之际,欧洲尝试摆脱对美依赖、强化自身航天发射能力的重要举措。
“德国之声”网站3月30日介绍称,伊萨尔公司成立于2018年,被视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和蓝色起源公司的欧洲对标版本。该公司研制的“光谱”火箭高28米,直径2米,采用液氧和丙烷燃料,能够根据需要将700公斤~1000公斤的卫星送入轨道。按照惯例,该火箭的首次发射并没有携带有效载荷,目标是测试火箭的各系统是否准备完毕。
“光谱”火箭原计划在3月24日发射,但因为天气原因推迟到3月30日。从现场视频可以看出,火箭点火后正常升空,但随后侧面开始冒出烟雾,随即火箭失控并掉入海中爆炸。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丹尼尔·梅茨勒表示:“作为一家具有欧洲基因的公司,我们很自豪地表明,欧洲具有持久的大胆思考和成就非凡的能力。我们将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将其卫星送入太空,并帮助欧洲解决主要盲点:进入太空。”伊萨尔公司还表示,将分析在这次发射中获得的所有数据“并尽快返回发射台”,目前第二、第三枚“光谱”火箭已在生产中。
英国《卫报》3月30日称,欧洲航天局(ESA)总干事约瑟夫·阿施巴赫也在社交媒体上为伊萨尔公司“打气”:“我相信伊萨尔公司会从这次发射中学到很多东西。火箭发射很困难。永远不要放弃,以更多的精力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伊萨尔公司这次发射“光谱”火箭被描述为欧洲首次尝试在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大陆发射运载火箭。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报道中提到,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开始,欧洲国家在航天发射领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卫报》则称,欧洲航天发射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主要依赖俄罗斯,而俄乌冲突在2022年爆发后,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航天合作全面中断,欧洲的航天发射几乎完全依靠美国。而对于一些保密程度较高的军用卫星而言,欧洲不愿意将其托付给他人。如今美国与欧洲的分歧日益加深,欧洲各国开始担心航天发射过于依靠美国,可能存在隐患,因此考虑加强自身航天能力。
《卫报》称,去年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在一份报告中建议,欧洲可以通过强化太空业务以促进其经济增长。目前包括瑞典和英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表示,希望进军太空,在不断增长的商业太空发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据介绍,除伊萨尔公司外,还有多家欧洲初创航天企业也在蓄势待发,包括西班牙的Zero 2 Infinity和PLD空间公司,德国的奥格斯堡火箭工厂以及HyImpulse,法国纬度火箭公司和Maiaspace公司等。
同时,欧洲多地也在修建火箭发射中心。此次发射地点挪威安岛航天中心于2023年启用,主要地面基础设施是专门为容纳伊萨尔公司的“光谱”火箭而建造的。
2023年,美国维珍轨道公司在英国康沃尔航天港尝试用改装的波音747客机从空中发射小型运载火箭,但遭遇失败。英国还在位于苏格兰的设得兰群岛设立了萨克萨沃德太空港,2024年德国奥格斯堡火箭工厂研制的RFA One火箭在那里进行发动机测试,但遭遇失败。即便如此,英国民航局还是于2025年1月批准奥格斯堡火箭工厂在英国本土进行首次垂直火箭发射。此外,瑞典还扩建了位于北极圈内的Esrange航天中心。这些航天发射场的建设都旨在使欧洲在太空发射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3月31日表示,“光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不久坠毁爆炸,此次事件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对欧洲在大陆发射火箭的雄心不一定是很大的挫败。此次事故会使伊萨尔公司遭受挫折,需要投入时间和资金来调查事故原因、改进火箭设计和完善发射流程,也可能会影响该公司与挪威航天局等合作方的后续合作,对欧洲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有一定冲击。
但庞之浩强调,“光谱”火箭的发射是欧洲在大陆发射火箭的重要尝试,此次试飞虽然失败,伊萨尔公司表示获得了大量飞行数据,成功验证了飞行终止系统,为后续改进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欧洲积累技术经验。“欧洲加强本土航天能力的决心很坚定,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欧洲在大陆发射运载火箭的整体战略在持续推进,欧洲各国希望在商业航天市场占据份额。”(摘编自环球网 文/晨阳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