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     蔡和森(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他砥志研思、探求真理,在建党前提出“组织共产党”的主张,在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方面颇有建树,后因叛徒出卖而英勇就义。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我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刻苦学习 胸怀天下

        1895年3月,蔡和森在上海出生,4岁时随母亲葛健豪回到湖南老家永丰镇。因家境贫寒,13岁被送到堂兄开的店铺当学徒,但堂兄对他非常苛刻,且经常施暴。苦难的学徒生涯,在他内心埋下强烈的反抗种子,使其萌生了改造社会的最初愿望。
        学徒期间,蔡和森偷偷自学,打下了一定文化基础。3年学徒期满后,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永丰国民初等小学读书。因年龄较大被同学讥笑,但他毫不介意,用功读书,一个学期后就跳级考入双峰高等小学。他成绩优异,涉猎广泛,关心时政,并养成了勤阅读、勤思考、勤写作的习惯,为之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革命斗争相关著述,打下良好基础。
        1913年初,蔡和森来到省城长沙,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8月学校停办。同年秋,蔡和森用“蔡林彬”的名字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此结识毛泽东,后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在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刻苦学习,深切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挽救危难的中国。1915年秋,蔡和森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文学部乙班学习。
        1917年6月,蔡和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于时局混乱,当教员的愿望落空。但他深知这非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便决心把时间集中到读书学习和研究社会问题方面来。他经常和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有志青年一起研究学问、畅谈国是。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何叔衡等13人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不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来信,告知北京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随即,新民学会召开会议,讨论会友“向外发展”的问题,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并决定由蔡和森先到北京联络。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从长沙起程,行船到洞庭湖时,遇上狂风暴雨,他即兴作诗《少年行》。该诗正气磅礴,慷慨激昂,特别是其中“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几句,更是充分展现了蔡和森崇高精神境界和伟大革命抱负。
        6月25日,蔡和森到达北京后,分别拜访了蔡元培、李石曾等,了解留法勤工俭学经费、名额等问题。他还拜访了李大钊,阅读了李大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文章,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蔡和森将在京联络情况写信告诉毛泽东,倡导发动众多青年,造成巨大声势,使湖南更多有志青年留法,并请毛泽东来京主持这一工作。毛泽东收到信后,与罗学瓒等20多名准备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赴京。他经杨昌济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其他青年分别入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等学校补习法文。
        此外,蔡和森还极力探索新思想和新学说,努力追求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并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组织在京湖南青年投入其中。1919年6月底,他回到长沙,宣传北京的政治形势,介绍在京联络情况,发动湖南青年留法。同时,说服母亲和妹妹蔡畅一道留法。蔡家两代人准备留法的举动,为推进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作出表率。
    探求真理 先声建党

        1919年12月下旬,蔡和森一行30余人,在上海登上邮船,1920年1月下旬抵达法国。2月初,他们分别进入蒙达尼男、女中学。蔡和森因哮喘复发,暂未入学。为攻克语言关,他买了一本《法华字典》,天天到公园里看法文报纸,学习法文。一位管理人员被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主动担任其法文辅导老师。经过4个月的努力,蔡和森的法文突飞猛进,从报纸中获得了许多有关欧洲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此后,他“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译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的重要章节,宣传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为团结留法青年共同进行革命斗争,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蒙达尼举行会议。蔡和森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与会者均表赞同,但是对改造方法存在分歧:蔡和森主张组织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萧子升则主张以教育为工具的温和革命,两派意见未能达成一致。为此,他们分别致信毛泽东。
        8月13日,蔡和森在信中写道,“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希望毛泽东“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并表示:“拟于今冬联络新民会友、少年学会友、工学励进会友……开一联合讨论会……将来讨论如得一致,则拟在此方旗鼓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
        因远涉重洋,毛泽东在11月才收到这封信,12月1日给蔡和森、萧子升等回信,赞成“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至于改造的方式,他对蔡和森提出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而不同意萧子升等人的主张说,“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
        由于蔡和森一直未收到回信,又于9月16日再次致信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各国共产党,列举了“须守党的‘铁的纪律’”等入党条件,写道:“中国的社会革命,一定不能免的。不趁此时加一番彻底的组织,将来流血恐怖自然比有组织要狠些。有了强有力的组织,或者还可以免掉。所以我认党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并提出了组织的步骤:“组织一个研究宣传的团体及出版物……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0年底,归国的萧子升将这封信转交毛泽东。次年1月21日,毛泽东回信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告诉蔡和森国内建党的情况:陈独秀等已在组织,并且出版了刊物《共产党》。
        蔡和森在两封信中,先后使用了“旗鼓鲜明” “明目张胆”等词,提出建立共产党的主张,较为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步骤等,足见他对建党的深思熟虑和坚定决心。毛泽东在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集时将这两封信加上标题,第一封为“社会主义讨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第二封为“共产党之重要讨论”。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刻苦探索革命真理,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建党理论上作出杰出贡献。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和领导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重大斗争:1921年2月28日“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争;七八月间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借款的“拒款”斗争;9月抗议里昂中法大学拒收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
    坚持革命 壮烈牺牲

        1921年12月,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党的二大后,他根据中央决定,筹备创办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在担任主编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的五大、六大上,他连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后因反对冒险进攻大城市的主张而被错误攻击,职务被撤销。1928年底,因哮喘病情严重,他被党组织送至莫斯科疗养,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处于什么境地,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革命,认真工作。
        1931年初,蔡和森遵照中央指示,从莫斯科回国开展新的斗争,刚到上海,又遭到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的排斥和打击。他们既没有恢复蔡和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又不批准到中央苏区工作的请求,而是派他去主持广东省委的工作。当时,广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笼罩在白色恐怖中,省委暂时设在香港。3月,他服从组织决定,前往香港,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不久,对他比较熟悉的叛徒顾顺章也流窜到香港,寻找中共重要领导人的蛛丝马迹,以出卖同志向蒋介石邀功。
        6月10日,香港海员工会举行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广东省委考虑到安全问题,没有安排蔡和森参会。但他认为会议重要,不去不放心,决定赴会。结果一进会场,便被埋伏在会场的顾顺章认出,遭到特务逮捕。
        蔡和森被捕后,党组织立即展开营救,但他很快被敌人引渡到广州。在狱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酷刑,蔡和森大义凛然、坚强不屈,没有泄露党内的任何情况。
        由于敌人没有从蔡和森口中得到任何秘密,便丧心病狂地把他拉到监狱的墙边,将几颗长钉摆在其面前,进行最后的威胁。他无所畏惧,宁死不屈。为了党的事业,蔡和森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牺牲后,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摘编自 《中国档案报》  文/李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