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成高血压可不用药

  •     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2亿,约每5人中就有一例患者,其中不乏年轻人。一想到自己“患上高血压就要吃一辈子药”,不少患者内心十分抵触,有些扛着不吃,有些吃吃停停,导致血压控制不佳。但一项研究发现了新转机:超四成初诊高血压患者无需服药就能把血压降回正常水平。
    为临床控压提供了新证据
        该项研究由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进行,共选取了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和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中的2760名33~99岁参与者数据,平均年龄为60岁,初始时血压中位数为147/87毫米汞柱,均未患心血管疾病、未用过降压药,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范围:2~19年)。在未服药的情况下,有42%的高血压患者降至正常血压并长期维持,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降低了34%。在最后一次血压测量时,分别有67%、43%和29%的人保持正常血压状态已有约4、8、12年。目前,临床指南对药物的使用相对积极,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成年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建议,确诊高血压后,开启药物治疗应不迟于4周。此次结论直接挑战了国际公认的“高血压需终身服药治疗”的共识。
        对此结果,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唐群中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不佳的难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是原因之一。因此,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如何用药”,很少涉及“少吃药”甚至“不吃药”。“这项新研究对高血压防治很有意义,不仅弱化了疾病本身的负面含义,调动患者主动控压的积极性,也可减少因用药依从性差、药物副作用引发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也对研究结论表示了认可,“在实际治疗中,临床并非鼓励所有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就立刻开始服药。上述研究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更多证据。”
    不用药有非常严格的条件
        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为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唐群中强调,研究选取的人群初始确诊高血压时,超八成参与者病情较轻,只需小幅降压就可回归正常水平。而且,研究期间,很多人的健康状况较好,体重正常,且不吸烟不饮酒、能坚持高水平体育活动。因此在随访中,超半数患者的收缩压降幅超6毫米汞柱,六成患者的舒张压至少降了3毫米汞柱。
        两位专家均指出,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我国每年因相关性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高达420万,不可轻视。只有患者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才可考虑暂时不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升高幅度较小。根据升高幅度,高血压由低至高可分为1~3级,级别越高危险程度越大。高血压1级,也称轻度高血压,只有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为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99毫米汞柱时,才算这一范围。确诊后4~12周内,高血压1级患者可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
        风险因素未超1条。自查是否有以下危险因素:男性大于55岁或女性大于65岁、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吸烟、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只有符合0条或1条时,才可尝试先不用药。
        尚未损害重要器官。不存在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或冠心病、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才有机会尝试不用药。高血压已对心、脑、眼、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的,必须及时开启药物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重。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拥有“一票否决权”,特别是存在以下情况的,建议优先启动药物治疗。比如,体重指数超过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于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水平超过7.2毫摩尔/升、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3~4期慢性肾病患者、心肾眼等靶器官已有病变、曾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等。
        临床中,还有3种情况要立刻启动药物治疗:1.血压未超过140/90毫米汞柱,但大于135/85毫米汞柱的极高危心血管疾病(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靶器官有受损等)人群;2.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但小于160/100毫米汞柱的心血管疾病高危(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腹型肥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人群;3.血压超160/100毫米汞柱人群。
    (摘编自《生命时报》   文/李珍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