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媒:中日韩合作 是亚洲的支柱

  •     香港《南华早报》4月1日刊文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近日在东京出席了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并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主持了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对话的结果令人鼓舞:达成了20项重要共识,涵盖加强绿色发展合作、生态环境合作等。
        中日韩的地理位置接近性要求三国优先考虑地缘政治关系,利用三国的集体优势实现互惠互利。
        中日韩经济相互依存是地区稳定的基石。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2024年,韩国对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全年增长6.6%。三国间的投资流也蓬勃发展:日本公司支持中国制造业,中国公司进军韩国的科技行业。
        除了贸易之外,三国的合作还必须应对地区挑战。首先要应对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中国有超过3亿60岁及以上的人口,日本在老年护理和机器人技术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韩国拥有医疗保健技术创新,可以提供值得效仿的模式。中日韩联合研究可以将这种人口结构转化为市场机遇。
        其次,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大家共享着同一个生态系统,面临着从空气污染到海洋威胁等诸多挑战。
        最后,在各种干扰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供应链的韧性至关重要。中国的港口、铁路设施以及劳动力资源,与日本的制造业实力和韩国的半导体专业技术相辅相成。中日韩地理位置相近,这使得三国能够打造安全、高效的供应链。
        经济联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日韩共同的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之中,这促进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这些传统强调和谐与尊重,使得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沟通更加顺畅。
        在年轻人当中,这种联系蓬勃发展:中国的“韩流”粉丝、韩国的动漫爱好者以及在日本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都推动着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旅游业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联系。
        区域一体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亚洲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来发挥引领作用。作为经济强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能够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率先推动这一进程。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亚洲将推动全球一半的消费增长,这证明了三国的创新潜力:中国提供了全球近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日本和韩国在专利申请方面位居全球领先行列。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数字贸易的重视,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互补,增强了地区韧性,并巩固了亚洲作为全球数字领域领导者的地位。这三个协定可以率先开展联合项目,比如建立连接北京、东京和首尔的协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或者打造一个简化贸易流程的统一电子商务平台。
        中日韩联合起来的市场规模和创新能力可以与任何一个集团相匹敌。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可能会激发更广泛的亚洲团结,从标准化的5G网络到联合太空探索等领域都是如此。通过融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文化纽带,三国能够将合作提升为一股变革性力量,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中日韩三方合作是亚洲的支柱。贸易、供应链和文化纽带比分歧更重要。让中日韩发挥各自优势,塑造一个属于亚洲的世纪——就从现在开始。
    (摘编自《环球时报》  文/休·卡梅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