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 李树明 于浩洋 卢鸿雁
清明前夕,位于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金厂沟屯依旧寒气逼人,韩淑秀夫妻穿好棉衣棉鞋,踏上了那条走了54年的巡边路。
韩淑秀今年73岁,老伴薛奎长她4岁,夫妻俩都是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护边员,54年来,他们巡边里程超过十万公里。
用真情书写相濡以沫
不久前,笔者来到韩淑秀家采访,只见西屋窗台上一幅桦树皮画格外醒目。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所长孙荣波介绍,这是韩淑秀夫妻参加“全国最美家庭”发布仪式时收到的礼物,也是老两口从青丝到白发相守相伴的生动写照。
1971年,人烟稀少的东大川村金厂沟屯被称作“十四户”,那年“五一”国际劳动节,19岁的山东姑娘韩淑秀在这里嫁给了23岁的薛奎,他们的家,就安在离边境线不到1公里的屯边。
春天播种、扶犁,夏天铲地、灌溉,秋天收割、打场……薛奎作为小队长一心忙着屯里工作顾不上家,韩淑秀扛起双份责任,她除了下地挣工分,在家还要操持家务,从没给薛奎扯过后腿。
因为过度劳累,薛奎总是胃疼,有时一疼就是半个多月,干不了活,韩淑秀就挑起家中重担,忙里忙外,还用家中白面给丈夫做面片养胃,自己却舍不得吃上一口。
薛奎不善表达,却也有自己的体贴方式,去地里干活时,他会把地边山葡萄和山梨小心翼翼放在怀中带给妻子。闲暇无事,他也会哼起《十送红军》等红歌,哄得韩淑秀格外开心。有时,韩淑秀上山采蘑菇,不论多晚,薛奎都坚持接她回家。
后来,随着土地包产承包到户,韩淑秀夫妻靠着种地、养猪、种植黑木耳,慢慢把日子过得富裕起来,但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漫长的护边事业中,韩淑秀夫妻都很少红脸,感情历久弥深、回味绵长。
朴素家风印在风雪边关
“你们住在这里,就有义务协助派出所守边护边,边境安全稳定,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刚结婚时,原三岔口公安边防派出所(现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李钟健的话深深触动了夫妻俩,从那以后,他们就在边防民警带领下踏上了义务护边道路。
夏季蚊虫猖獗,冬季风雪肆虐,每天步行巡边十多公里成为韩淑秀夫妻的家常便饭,此外,还要面对智斗野兽等生死考验,但他们始终不畏艰辛,与民警们一起扎根边境前沿,宣传边境法规、劝返临界人员、制止非法狩猎、修复破损边境设施……他们54年的徒步巡边,成为守护祖国“北大门”平安的“移动界碑”。
今年1月28日,儿女们去为韩淑秀庆祝73岁生日时,她依然坚持和老伴例行巡边,回到家里已是满身沙土。
最好的家风,是传承。在韩淑秀和薛奎言传身教下,儿孙们一直在工作和生活中向上向善,用涓涓细流汇成三代同堂大家庭的美丽家风。受父母影响,三儿子薛连军也在复员返乡后加入了义务护边队伍。
“一条路、两个人,从青年到古稀,携手相伴50余载春秋。”2023年5月15日,韩淑秀一家出席《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家庭发布仪式》,作为中宣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的10户全国最美家庭代表之一,夫妻俩手拉着手,在荧屏前倾情讲述着他们的家风故事。
坚守边境54年,韩淑秀家庭被评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韩淑秀也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黑龙江省边防工作先进个人”“龙江好人”“‘感动龙江’年度人物”“龙江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一份份证书和牌匾成为土坯房中最醒目的亮色。
不换防的“护边驿站”
“韩妈妈包的酸菜馅饺子就是香。” 2月28日,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韩振明上山驻勤,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赞不绝口。
漫长守边岁月中,从边防武警到移民管理警察,一代代戍边民警驻守在金厂沟屯,也和韩淑秀夫妻结下了深厚的警民鱼水情。因为心疼驻勤民警在山上吃不饱、住不暖,老两口夏天备好瓜果降暑,冬天烧炕暖衣烘鞋,专门腾出一间屋子让大家休息,他们还新建3间大瓦房,无偿提供给派出所当驻村警务室,老两口的家成了民警们暖心的“护边驿站”。
驻勤民警和部队官兵巡边地点、时段不一,吃饭时间也不同,韩淑秀就不间断地烧火做饭。“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油烟一直在头顶缭绕。”柴火灶前,韩淑秀挥动锅铲汗湿衣背的画面,深深印在民警脑海中。
时任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徐韵鑫刚上山驻勤时,因为水土不服总是失眠,韩淑秀和薛奎便上山采来新鲜刺五加叶,炒制后让他泡水喝,失眠状况很快有了缓解。
有时,民警会因为山上湿气重瘙痒难耐,一不小心就挠破皮肤。韩淑秀就到地里去挖马齿苋,将汁液涂抹在瘙痒处,民警高兴地说:“韩妈妈的小偏方解决了大难题。”
从橄榄绿军装到藏青蓝警服,对民警来说,身上的制服变了,但与“韩妈妈”的“母子”情深却永远不会变。每当农忙时节,民警们都会利用业余时间赶到山上,帮助老两口秋收、劈柴、垒鸡窝……
“平凡家庭怀不凡使命,戍守边疆印家国情怀。韩淑秀家庭不仅是美丽家风传承者,更是万千家庭的学习榜样。”东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媛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