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博士的世界有多大?

  • ■ 郑树宏 何玲

        杨文,男,汉族,198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清华大学工学博士,2003年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现为中心技术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从事航天发射场地面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和智能维护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相关工作。

        15平方米的集体办公室,20平方米的宿舍公寓,发射场区大大小小数十个设备间、控制间、测试间……这就是杨文,除了休假出差,除了父母爱人,全部的世界。
        这个世界很小,三点一线的距离步行只需要10分钟;这个世界又很庞大,发射场深埋地下的线缆管路、发射链隐匿背后的厂房洞库、发射塔承载包裹的设备设施……这个保障火箭顺利起飞的地面设备系统,涵盖加注、空调、供电、供气、塔勤等多个系统,涉及机械、化学、暖通、自动控制等多项学科,如同一张错综复杂又精美绝伦的网,延展在大凉山深处,承载着创新的光亮,蓬勃着腾飞的力量。
        编织这张庞大的地面设备系统勤务保障网,汇聚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系统工程师团队三代人的心血。2007年,第一代的地勤网实现了发射场低温加注的远程控制;2012年,第二代的地勤网实现了发射场地面设备的全覆盖;而杨文带团出击的第三代目标是智能高效、自主可控。
        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周末假日,每天早上6时准时到办公室,中午加班从不休息,凌晨12时前绝不会上床休息……在这条织网的路上,杨文已经冲锋了整整8年。
        那年,牵头完成二代网实现全覆盖的同时,杨文从室领导手上接过了清华大学自动化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还有三代织网的期望和嘱托——二代网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系统发展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有的子系统实现了自动远控,有的岗位却尚需手动操控,海量数据缺乏高效利用,可靠稳定难以保证,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带着这份期许和责任,杨文把三代织网面临的难题瓶颈作为了博士攻读的方向,针对发射场地面系统基础设施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带来的运维难度增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面向大型关键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安全监测方法和技术,有效降低了监控系统的误报率,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在航天发射任务应用中成效明显。而在此期间,他还作为海南文昌发射场低温加注控制软件主要研制人员,为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8年,博士毕业的杨文,如期返回单位,带头冲锋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急切:优化数据库提升系统储存效率;技术区空调系统试行远控模式;开展装备全寿命周期研究;启动自主远控改造项目……
        两年来,伴随着一项项成果的陆续推出,不断升级的地勤网向着自主可控、大数据分析、全态感知的前沿方向逐步成长。与此同时,杨文满头的黑发渐添雪白的银色,而他默默冲锋的姿态,映照在那份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表”上,至始如一,从未懈怠。
        “悠悠山沟,咫尺世界,拿着有限工资,拼得义无反顾,以经济指标来衡量,您这么高的学历,真觉得值吗?”
        在室里组织的“牢记习主席寄语嘱托·青春建功航天伟业”主题团日活动上,面对年轻同志的提问,杨文微微一笑,“身处三尺机房,心系万里天疆,火箭腾飞的烈焰是人生价值的荣誉,更是青春出彩的奖章!”
        他的话语谦虚和蔼,他的眼神坚毅笃定,因为他用心编织的不仅是西昌发射场的三代地勤网,更是他的青春世界和梦想担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