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一个雍齿而天下安:评领导者论功行赏的艺术

  • ■ 范毅

        从古至今,领导者能否解决好论功行赏问题,是能否激发队伍成员干事创业的决定因素。如果处理不好,让大多数人失望寒心,最终往往会功败垂成。中国古人论功行赏时的艺术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高明的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学习借鉴这门艺术,会给领导者带好队伍增添底气,为领导者带领队伍干好事业添砖加瓦。
        说起汉高祖刘邦,那句名言被世人称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麾下人才济济、各具特长,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从领导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他在用人上确有其高超之处,尤其是能够有效调动部属的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刘邦称帝后不久,最先封赏的是亲信近臣,对其他功臣却迟迟未封赏,所以有人要密谋兵变。刘邦得知后,就向张良询问原因,张良分析到:陛下依靠将领们取得天下,而现在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等老友,诛杀的都是怨恨的人,将领们都在算计,地盘不够分给每一位将领,都在琢磨自己到底能不能被封赏,同时,又在为之前的过失而诚惶诚恐,所以策划谋反。刘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听从张良的建议。可是,该先封赏谁呢?这个顺序十分重要。张良看出刘邦的心思,又劝谏道:“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意思是说,您想一想,众所周知,您平时最憎恨谁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刘邦恍然大悟,急速封赏了一位与自己关系最差但功劳不小的大臣雍齿,果然,大臣们得知雍齿被赏后,舆论安定了下来,人心渐渐稳定,一场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危机得以化解。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就是“赏一个雍齿而天下安”,刘邦在论功行赏时,采取的这一招为何有如此威力呢?
        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应考虑“由远及近”。论功行赏,最重要的是行赏的顺序要正确。头功是谁的,先奖励谁,这都很有讲究。古语云:“行赏先卑远而后贵近,则功不遗。”意思就是说,先封赏那些地位较低、离领导者较远的功臣,行赏就不会有问题。刘邦大封亲信,其余的功臣不免会想:封赏的资源是有限的,照这个顺序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轮到我们的时候是不是名额已经没了呢。久而久之,猜疑的人多了,问题也就出现了。张良建议由远及近的顺序行赏,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所以,如果行赏时只想着身边人,从身边人赏起,常常会令绝大数人失去干事的激情与动力。当然,“先远后进”中的这个“远”和“近”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时候,领导者都应记住,厚此薄彼的方案要不得,区分亲疏远近那一套行不通。
        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应做到“不计前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个领导者能干成多大的事,常常是由胸襟的大小决定的。刘邦深谙稳人心之道,选择雍齿进行封赏,恰恰是以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选择他,是因为刘邦与他的关系最差,更重要的是世人都知道他与刘邦的关系最差。基于这两点,功臣们都会认为,与刘邦关系最不好的雍齿都已得到封赏,可见刘邦是不计前嫌的,自己被封赏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安心等待就可以了。这样,不仅彰显出领导者带队伍的原则,还可以通过宽容赢得部属的尊敬。一个大度的领导者,在考虑行赏时,必须分得清“大事”与“小节”,“大事”就是部属对集体的功劳,“小节”就是与领导者的恩怨,在分清这两者的基础上,做到“不拘小节”。一个正直的领导者,在考虑行赏时,必须在心中把恩怨过滤掉,做到就功劳论功劳,就事情论事情,这样,才能使行赏发挥出最佳的激励作用。
        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必须谨记“抛弃好恶”。从如何当好一名领导者的角度来思考,论功行赏,事关事业的成败。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必须放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抛下个人的喜好厌恶,真正让有功的人受到鼓励,才能以点带面,汇聚起干事的磅礴力量。我们可以想象,首先封赏雍齿并非刘邦所愿,但他依然这样做了,这就是不凭个人好恶来论功行赏。历史证明,这样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可见,领导者在论功行赏时,绝不能被私人恩怨迷惑双眼、是非不分,否则极易挫伤集体的积极性,还会导致领导者在大家面前威信扫地。
        毋庸置疑的是,领导者讲究用人之道,尊重人才、肯定人才是第一位的,论功行赏正是对人才所做贡献的最大肯定。同时,论功行赏也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活用这门艺术,对于领导者带好一个集体至关重要。领导者在行赏时不妨宽容对待集体成员,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抛弃个人好恶,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才积极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