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击不倒音乐

  • ?笪 杨照

        1945年3月12日,一颗炸弹从天而降,不偏不倚落在维也纳歌剧院上。瞬间,维也纳歌剧院的舞台、座席全毁,只留下外围一圈断壁勉强站着。大火随即燃起,一烧数日,烧掉了几十年累积的可供120出歌剧演出的15万件道具服装。换句话说,维也纳歌剧院没了。
        然而歌剧还在。短短半年后,1945年10月6日,维也纳被同盟国联军分成4个占领区,战后物资严重匮乏,大部分市民依赖配给苟活着。神奇地,维也纳歌剧院恢复演出了。
        旧建筑当然不可能重建,维也纳歌剧院轮流使用其他场地,有些小到只有几百个座位,管他呢,音乐响起,歌剧就来了。
        每一场演出都爆满。小一点的场地,站着的观众可以比坐着的多上几倍,连座位与座位间的狭小位置都站了人,大家开玩笑说:“现在才知道,原来歌剧应该是要站着看的。”
        不到两年后,维也纳歌剧院乐团竟然还远征巴黎,在花都演出。1948年,维也纳歌剧院的建筑重建计划开始了,维也纳市民有一个共识:别的都还可以缓一缓,街道、公园甚至工厂和住宅,这些都可以等,先给我们歌剧院吧。
        大量资源投入新歌剧院的设计与建造,不只是钱,更重要的是艺术人才。音乐家不必说,画家、雕刻家、建筑师都来了。到1955年,新歌剧院落成,11月5日,首演的剧目是与维也纳关系密切的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
        战争没有改变维也纳歌剧院,因为战争非但毁不掉维也纳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反而更刺激了他们对音乐的迫切需求。维也纳人想的,不是“都吃不饱了,听什么音乐”,而是“都吃不饱了,还能没有音乐的慰藉吗”。他们想的,不是“音乐能干什么”,而是“没有音乐,那怎么活下去”。
        世界大战没能改变这些人的音乐态度,反而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价值。(据《呼吸》)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