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洲
1969年3月,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珍宝岛武装冲突。为了防备苏军可能的入侵,3月15日,毛泽东指示“要准备打仗”。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中共九大的政治报告将战备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之后,全军把加强战备、准备打仗放在工作的首位。
1969年10月18日夜间,按照“一号命令”,全军以预防苏军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姿态进行战备。执行紧急疏散的部队约有陆军90余个师、520余个团,海军430余艘舰艇,空军4100余架飞机。自中央军委至军、师、团各级指挥机构均进入战备指挥所。这时,全军所处的状态就属于一级战备,即临战状态。此次战备在程度上与国庆节期间一致,都是一级战备,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全军范围的,且持续时间更长。
全军进入临战状态后,没有马上发生预想的苏军大规模入侵。中央军委考虑到中苏继续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谈判处于僵持局面;尤其入冬以后江河冰封,有利于苏军大规模坦克机械化集群机动,仍然随时存在着发生苏军入侵的危险,决定全军在一个时期内要保持战备状态。10月23日,总参谋部传达军委办事组指示:疏散出去的部队,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各部队要继续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抓紧时间进行战备训练,保持常备不懈。
预想的战争迟迟没有发生,而部队在严寒的冬季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艰苦的疏散待战,这种状态要长期坚持下去是比较困难的。中央军委和总部机关反复指示,要加强对部队的战备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并通过召开各级战备会议、领导机关下部队视察、频繁发出战备指示等措施,以使部队保持临战状态。
1969年11月,根据毛泽东、林彪的指示,军委办事组组织总部领导,北京、兰州、新疆军区和华北、西北八省、币、自治区领导到东北地区参观见学落实战备的经验。12月,召开全军战备工作会议,检查战备落实情况,提出战备工作任务。会议指示:当前部队和机关所进行的疏散,是防敌突袭、保存我军作战能力和锻炼部队适应战时要求的重要战备措施,必须教育部队做长期打算。各军区尤其是地处“三北”的军区也分别召开战备会议,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战备教育和动员。
1970年2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了《提高警惕严防苏修挑衅》,指出:3月2日是珍宝岛事件一周年,4月22日是列宁100周年诞辰,都是敌人可能挑衅的时机。总之,在黑龙江、乌苏里江解冻之前,苏联都有可能寻机挑起新的边境事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估计绝不会是珍宝岛事件的重复,其规模可能更大,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整个东、西边境都可能出现比较紧张的局面,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充分做好应付敌人挑衅的准备。
到1970年4月下旬,全军部队疏散已经历时半年,战争仍没有发生。寒冬已经度过,北方河流中厚厚的冰盖正在消融,加之南方已到梅雨季节,部队在供应补给、生活管理和住房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武器装备的伪装、保养也出现一些困难。
据此,1970年4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部队疏散的指示》,要求对部队疏散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北方有条件的地区要把人、马、车、炮装备逐步窑洞化,建设能防、能生活、坚固耐用、平战结合的战斗营房……长江以南地区部队的一些重型装备,梅雨季可回营房维修保养;海军舰艇部队继续保持疏散,大型装备分散在港湾锚地,小型装备分散在小港和轮渡疏散,定期回基地、港口进行补给、维修和休整。
此后,部队的疏散进入长期化,根据不同情况,有的继续疏散,有的返回营房,有的按比例轮流野营与返回营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1971年11月,部队解除疏散,全部返回营房。(据《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