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老兵特刊
父亲刘聪普的传奇故事
-
■ 刘全海/口述 柏立席/整理
原西北野战军第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战士、95岁的张富清事迹经央视报道后,老英雄的名字传遍了全国。他的老战友——我父亲刘聪普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随之被不同的媒体发现并挖掘。父亲出生在革命老区——山西省离石地区柳林县,16岁打游击,后成为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三营七连的一名战士。1948年,当时的西北野战军向陕北、陇东一带挺进,张富清和我父亲是这支大部队中的成员。同年,永丰战役打响。距今虽然已经过去71年,但这一战役的残酷情形,父亲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只有19岁的他是连部文书,任务是将战况实时传回上级司令部,同时还协助卫生兵转移伤病员。他告诉我,“那个时候我军装备差,没有重武器,相比之下,敌人装备优良,而且占尽居高临下的防守地势。夜晚,我军将士顺着长30米的云梯往上爬,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战斗初期,在敌军机枪的扫射下,我军伤亡惨重……”那场战役,持续了两天两夜没能攻下城楼,我军久攻不破,牺牲人数众多。父亲说,“后来,我军改变了打法,采取夜间挖地道,组成若干战斗突击队,三人一组,趁着夜幕降临时,顺着地道战壕小心翼翼地往敌军城堡下摸进,在城楼底下放置炸药包进行爆破。张富清第一批加入了突击队,他所在的战斗小组与其他突击爆破小组一样,当晚取得了成功爆破。当夜,随着几声爆炸声响起,城墙被炸开了数个几米宽的口子。就在冲锋号响起时,部队战士们在我军枪弹的掩护下,高喊着口号,迅速冲了上去。在解放军的夹击下,当晚消灭敌军无数。”配合淮海战役的永丰战斗,与其他战役一样,为全面解放全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战结束后,父亲跟随赫赫有名的王震部队——三五九旅,继续向西挺进。三五九旅在甘肃省张掖县度过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随后承担了完成解放新疆的重任。1950年,父亲随部队来到天山南部的阿克苏地区境内,屯垦戍边。在建设边疆,扎根新疆的年代里,他一步步由战士到担任排长、连长、营长、政治处主任、师部物资处处长等职务,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勋章”,还有“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工作带头人”等荣誉称号。1987年,父亲光荣离休,享受了师级待遇。按政策,父亲可以安置到老家山西省太原市安度晚年,但他决定留在边疆。他常常给我们说:“我跟这些老战友、老同事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人总是要一死,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啊?死后骨灰也要留在边疆,永远和战友们在一起。”如今新疆阿克苏市,包括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师部所在地)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树木成林,柏油路宽而长,连接团场的每个连队。在阿拉尔市,有一座三五九旅博物馆,矗立着王震将军的塑像,包括他的一些生活用品。有关三五九旅的许多珍贵图片和历史文档资料,都陈列在这里。父亲与许多战友的一些老照片和事迹材料,也在其中。凡来参观的群众,都感慨万千对建设边疆、改变新疆的老一辈建设者和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佩。今年5月,在湖北和新疆两地退伍军人事务局,包括新闻媒体的努力下,父亲与张富清通过视频,进行了一次跨越几千公里、时隔70年的“会面和对话”,一句“我们是七一八团的老战友”勾起了两人的共同回忆。6月,在中宣部、国家军人事务管理局等部门组织下,新疆部队(七一八团前身)安排了新战友官兵数人,与我父亲一同前往湖北会见张富清老英雄。当年,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革命战友的情谊却历久不灭。“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这个特殊番号,在两位老战友的心目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记忆……(据《中国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