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琪 张艺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再一次惊艳亮相,赢得了全球瞩目。
火箭发射成功的背后,有这样一支通信团队,他们是支撑文昌航天发射场试验任务和日常通信的重要基础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所有试验任务和日常通信信息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的传输和交换。在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也意味着通信信息化程度更密集、精细化程度更高。升级系统软件、优化工作流程,如今的通信团队,利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完成海量网络数据的智能分析、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实现火箭状态信息实时传输、保障过程流程控制、技术管理量化控制。
据了解,针对此次探火任务,通信系统开展了两次场区设备巡检和多次的设备检查维护,巡视场区二十余个机房,深入场区每一个测试单元机房,设备线电路测试数量增加了50%;在探火任务实时发射中,保障出局链路60余条,专线电路50余条,有力确保了文昌发射场对外数据传输的实时、高效和可靠。
笔者在现场看到,该站在对自身运行情况的监测基础上,大部分通信设备具备故障自动监测、告警提示和自动诊断等功能,部分设备还实现了远程维护、集中监控,通信网络管理手段的智能化为文昌航天发射场建立集中维护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火箭信息安全展开,达不到满分就是零分。保证满分靠的是什么?是极度负责和精湛技术。”该站党委书记陈俊严肃地说道。为保证让通信联络畅通,通信团队需要每天坚守在岗,封闭的环境、嘈杂的机器声、刺耳的告警信号声、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在这种值班环境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24小时紧盯屏幕,监测几十台终端数据和网管信息,随时对告警信号和异常变化进行判断分析和处置。
信息大潮在催生过硬技术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保障模式。
这一年,他们积极探索精细化、信息化保障模式,形成了理论学习、模拟练习、实装操作和技能考核的“一站式”培养模式。在系统的状态监控和设备维护过程中,除了保留必要的现场检查环节外,其他沟通协调环节可通过网络平台和视频会议完成,实现沟通协调的“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在岗位一线,一起判读火箭飞行参数,一起琢磨设备性能,一起论证应急处置方法,已经成为通信团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