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茵如何缔造“德国制造”的传奇

  • 邢哲 陈旺

        众所周知,有着百年历史的莱茵金属公司以生产火炮、坦克和枪支闻名世界,先后生产过豹2坦克、MG3通用机枪、RH-120系列滑膛炮等知名武器装备。
    从“小作坊”到军工巨头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百年老店”竟起家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1889年,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业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无数创业者的热情,不少人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名叫海因里希·勒哈尔德的德国工程师创办了莱茵金属公司,主要生产各类机械产品。
        当时,与莱茵金属公司涉及领域相同或相似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空前激烈。那时候,缺少核心竞争力的莱茵金属公司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连创办者勒哈尔德也不知道企业能维持多久。
        骨子里不服输的勒哈尔德选择了坚持,他不懈努力,只为抵达梦想的终点。没想到,这一过程持续了整整10年。对于高质量的不懈追求,是莱茵金属公司走向成功的内生动力。莱茵金属公司设计团队凭借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研发出一款经典武器——无后坐力炮。这款武器的各项性能稳定,很快得到了军方的认可。1901年,公司获得了军方的资金支持,并陆续收到大批武器订单。
        上世纪30年代,莱茵金属公司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口径的“卡尔”重型臼炮,就是莱茵金属公司的代表作。这款堪称“怪物”的重武器,拥有600毫米的巨大口径和短身管猪鼻式炮管,配备的炮弹重2吨,最大射程4千米。“卡尔”重型臼炮的各项参数都很突出,因此获得“雷神之锤”的美誉。从此,莱茵金属公司打开了武器制造的“万花筒”,一件件脑洞大开的武器应运而生,企业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莱茵金属公司推出的产品,小到手枪,大到坦克,都能在所处的时代打下深深的烙印。走过漫长的岁月,莱茵金属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世界军工巨头,追求质量、打造精品是它成功的永恒秘诀。
    “触底反弹”跃上发展新轨道
        如今,激光武器作战不再是电影里的科幻情节,这种作战方式已悄然步入现实。德国是发展激光技术较早的国家。近些年,莱茵金属公司不断加大对高新武器领域的投入,取得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在雄厚“家底”的支撑下,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产品接连告捷。2012年,莱茵金属公司成功测试了一种先进的激光武器,可击落3千米外的无人机;2013年初,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天空卫士”激光炮,最大功率达50千瓦,能切断1千米外的钢梁,是当时研发的功率最大的激光武器。时至今日,在一些尖端武器装备领域,莱茵金属公司仍处于领先地位。
        莱茵金属公司一直把创新视为企业的灵魂,在遭遇危机时,更凭借创新精神多次使企业转危为安。
        二战后,莱茵金属公司许多厂房设施在战争中被摧毁,大量员工下岗,企业一度面临破产的危机。
        跌入谷底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触底反弹”的勇气。陷入低谷的莱茵金属公司,深刻反思自己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后,企业高层决定另辟蹊径,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火车机车、铁路设施、农业机械等民用产品领域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苏冷战加剧,莱茵金属公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在西德政府的许可下,企业重新开始研发生产重型武器。
        当时,英国制造的L7-105线膛炮是公认的经典武器,西方多数国家的主战坦克都装备了这款火炮。这时候,莱茵金属公司决定研发一款新型火炮,抢占市场这块蛋糕。当时,公司研制新型火炮的出发点是在尽可能保证火炮炮弹尺寸、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炮弹的穿甲能力和命中精度。
        从1964年开始原理探索,到1979年定型配装,莱茵金属公司的研发团队用了15年时间艰苦攻关,终于研制出RH-120滑膛炮。RH-120滑膛炮的弹道性能要比105毫米线膛炮提高60%,但它的炮弹尺寸、后坐力与105毫米线膛炮相差无几。新型火炮一经问世,便创造了一系列新纪录,成为国外客户竞相购买的“爆款”产品。
        这款经典武器,再度擦亮了莱茵金属公司的“金字招牌”。凭借良好的战场表现和用户评价,莱茵金属公司的产品迅速引来关注,企业收到了大批量武器订单。“改变循规蹈矩的生存状态,才能拉近与成功的距离。”莱茵金属公司深谙此道,用理念创新带动发展思维的转变,使企业成功走出困境、实现新的腾飞。(据《中国国防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