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连勇 孙浩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五遥四运载火箭成功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送入太空,探测器开启了奔向火星的旅程。任务背后,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仔,在为火箭腾飞、“天问”问天默默挥洒着汗水,贡献着力量。
万宁小伙何远斌:
让火星探测器“住得”更舒适
空调系统负责提供恒定的温湿度保障,确保火箭、航天器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是发射场不可或缺的系统之一。在空调值班室,万宁小伙何远斌正在查看加注大厅的温湿度数据,这已经是他在空调岗位的第7个年头了。
火星探测器在厂房一天,空调机组就得不间断运行24小时。每小时记录几十个数据,每两小时一次的设备巡检,是何远斌的日常工作。元器件温度是否正常?管路有没有泄漏?机组有没有异响?这些都得仔细确认,容不得丝毫马虎。长期通宵值班会影响人的正常作息,容易食欲下降,气色变差。因此,精瘦的身材、深陷的眼眶、明显的黑眼圈,早已成了空调人的“标配”。
某次巡检时,他发现大厅的空调机组运行频率出现异常。为了确保正常的环境保障,他立即停用机组并切换至备用机组,一边加强对大厅环境的检测频率,一边组织岗位人员逐一排查,最终定位到主板通讯故障,故障得以排除。当机组恢复正常后,他和大家都松了口气。
“通宵值班确实比较熬人,但是想到大厅‘住’的是精贵的火星探测器,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何远斌说道。
今年,卫星、飞船、火星探测器等航天器接踵而至,何远斌和同事们始终铆在岗位上,不间断值班保障近200个日夜,从未懈怠,毫无怨言,火星探测器的测试加注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临高小伙许绩鹏:
“叉”起航天人的使命担当
许绩鹏,是一名90后叉车驾驶员。因为眼睛睁着和闭着没什么区别,大家都喜欢叫他“小眼睛”。面对大家的调侃,而他毫不介意,反而欣然接受。
2014年,还在上学的他,听闻文昌发射场亟需人才,便欣然报了名。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发射场工作。因为学习汽车修理专业,他被安排到了特装车系统。
这次任务,有许多火箭和航天器的气瓶、测试设备需要转场,离不开叉车保障。许绩鹏化身为一名勤劳的搬运工,开着叉车把设备按要求转到测试间或库区。多年任务的磨练,他练就了一次叉准,平稳、快速送达的绝活,即使视线不好的夜晚依然精准快速。这次任务,他出动叉车近80余次,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
有人问他夜间操作的诀窍,他半开玩笑地说:“我眼睛小能聚光,所以看得准叉得准”。殊不知,只要有空他就开着叉车,把发射场的各类地形模拟演练了几十遍,哪里高低不平、哪里有障碍物,他早就刻在脑海里了!
海南地处热带,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特点。因此,车辆往往腐蚀、老化得也更快,修车也成了许绩鹏的家常便饭。
谈及他对这份工作的感受,他说:“能在自己家门口从事航天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小眼睛”的话里充满了轻松和欢快。
琼海小伙黄德干:
指哪打哪的吊装大拿
航天器厂房大厅内,来自琼海的90后小伙黄德干复述着指挥员的口令,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吊车,整流罩随着吊钩徐徐离开平板车,而后缓缓地落到合罩导轨上。当整流罩平稳地安放在导轨后,大家开始了紧张的扣罩工作。
2014年,初到发射场的他,从打扫厂房卫生、值班执勤干起,现在已经是一名技术精湛的吊车操作手了。
吊装对操作精准度有很高要求,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形容毫不为过。为此,他常常把盛满水的水桶挂在吊钩上,以最快的速度通过S型立柱,再用白布条系上细铁丝依次穿入矿泉水瓶,来训练操作的精准度和平稳度。每训练一次,他都会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调整后又开始反复训练。他的技术突飞猛进,也因此两次摘得发射场吊装比武竞赛第一名。截至目前,他已圆满完成8次整流罩卸车、整流罩转载等吊装任务。
当然,要完成好吊装任务,确保吊车处于良好的状态,也必不可少。
每次任务前,总能看到黄德干带着工具,爬上30多米高的厂房顶端,对吊车进行检查维护。而连接地面和房顶的,是近75°倾角的夹层楼梯。每次爬楼梯,他总是第一个登顶,大家都跟不上他。有人说他像猴子一样灵活,他哈哈一笑,说:“我从小就爬椰子树,爬楼梯可比爬树简单多了。”
许绩鹏、何远斌、黄德干,是新时代海南人在发射场的缩影,也是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而奋斗的最好体现。他们始终秉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战斗在测试发射一线,既有“爬树摘果,下海捉鱼”的自带技能,也有献身岗位的过硬本领,既有喝“老爸茶”的闲情逸致,也有沉下心来干事业的意志信念。逐梦文昌航天发射场,他们是最靓的海南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