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苑朋欣
1941年12月20日,山东省沂蒙山区沭水县(今属莒南县)渊子崖村,一个普通的村庄,在一名19岁村长的带领下,英勇的村民依靠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与装备精良的千余名日寇正规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殊死搏斗,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歼敌80余名。这是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农民以一个村庄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激烈、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卫战。
首次交锋,汉奸落荒而逃
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山东省沭水县板泉区一个拥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一时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的“拉锯区”。日伪军经常来这一带“扫荡”,残杀百姓,抢掠财物,奸淫妇女:沭河西岸的小梁家据点的伪军也常到东岸的村子里替日军要粮逼款;一些地主、土匪武装,则打着“抗日”的旗号袭扰村民,敲诈勒索。穷苦百姓度日如年,天天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咬”的日子。
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该村,指战员们生活艰苦,平易近人。他们打鬼子捉汉奸,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村民们认识到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这年lO月,“抗大”工作团又来到了这个村,他们积极在村民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0年年底,在中共板泉区区长冯干三的帮助下,渊子崖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刚满18岁的林凡义被推为村长。接着村里又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和“青抗先”等群众抗日组织。1941年夏,中共山东分局组织的八大剧团来到村里公演,使村民受到很大教育,群众抗日情绪高涨。为了保卫家乡,村民把过去用来打土匪的土炮、土枪、大刀、长矛集中起来,作为和敌人斗争的武器。抗日救国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村里到处可以看到抗日的标语,听到抗战的歌声。
渊子崖村于是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驻在沭河西岸的敌伪军处心积虑要摧毁这个村的抗日组织。1941年冬,日军的“铁壁合围”开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岁月。1941年12月中旬的一天,小梁家据点的伪军为了向日军“进贡”,派人送来了条子,向该村要大宗鸡鸭鱼肉、白面和1000块大洋。连饭都吃不饱的村民坚决拒绝了他们的敲诈。村长林凡义找人写了个回条“鸡、肉、面、钱都准备好了,请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把条子交给来人后,他立即召开了自卫队员和群众大会,号召大家做好一切准备,迎击敌人。
迎击日寇,筑起血肉长城
打跑了汉奸,村民不敢掉以轻心,为了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渊子崖做好了再战的准备。全村男女老少齐动手,加固围墙、擦拭武器、制造弹药。全村各家各户所藏的火药、土炮、大刀也都集中分布到土围子的各个战斗岗位,并沿着5米高的土围子内侧,搭起了两米多高的可供人瞭望、射击的木架子。全村群众也进行了分工,一旦战斗打响,男青壮年守围墙,女青壮年运送弹药、石头,老人、儿童送水送饭,救护伤员。
果然不出所料,1941年12月20日凌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八路军的1000多名日军,经过渊子崖村北,准备返回新浦(今属江苏省)据点。小梁家据点的汉奸谎称渊子崖村驻有八路军,引着日军奔向渊子崖。听到动静的村民立即行动起来,青壮年拿起土枪、大刀、铡刀等武器爬上了架子、围墙;老人、妇女和儿童忙着装弹药,捡石块送到围墙跟。
日军从村西北方向的深沟里迂回包抄上来,情况万分危急。站在木架子上,林凡义作了战前动员,他对乡亲们说:“鬼子把咱们包围了,跑是跑不掉了,退也没有后路,一命换一命,值!一人杀两个鬼子,赚!土围子后面就是咱们的家,家里有老人、妇女和孩子,一旦鬼子进来,后果不堪设想,咱渊子崖人是有血性骨气的,宁死不能当孬种,咱们要齐起心来,同狗日的鬼子兵拼啦!”村民们也异口同声:“宁可站着死,决不躺着活。大伙儿听你的!拼了!”
抗日楷模,英名永垂青史
渊子崖保卫战的英勇事迹,很快在滨海地区传扬开来,大大振奋了人们的抗日精神,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为表彰渊子崖村民的英雄事迹和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1942年春,滨海专署授予渊子崖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1944年沭水县政府在该村北小岭上用紫红色的巨石,建成了一座六角七级纪念塔。塔的正面简述了渊子崖村自卫战的经过,塔的背面雕刻着烈士的英名,他们中有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区委书记刘新一、优秀共产党员赵同等八路军战士和渊子崖村147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塔的两侧是滨海军区领导陈士榘等人和县参议会的题词。参议会的题词是:“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建国后,为了纪念在渊子崖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里陈列着这次战斗的浮雕;山东省博物馆里展出了战斗时用过的大刀、长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设置专门版面,介绍渊子崖战斗的经过。(摘自《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