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党员因何鱼龙混杂

  • 关山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3年后的1924年,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也召开了“一大”。初心同样是打倒军阀、救国救民,为何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运动式”的入党方式
        陈立夫、陈果夫兄弟长期把持国民党党务,构成了民国政坛著名的“CC系”,时人称“蒋家天下陈家党”。但是,陈立夫对于国民党到底有多少党员,是说不上来的。1947年秋天,三青团中央干事张宗良当众问陈立夫:“立夫先生,你是中央组织部长,请你用中央组织部的名义,发函全国党员,叫他们每人签一个自己的名字上报,看看能报多少?”陈立夫只能满脸无奈地回复:“宗良先生,现在是革命低潮啊……”
        当年,国民党到底有多少党员,谁是党员谁不是党员,没人说得清楚。党员自动脱党或重复入党司空见惯,有的人到一个地方就新入一次党,多的会先后入党五六次。
        从历史来看,国民党发展党员是“运动式”的,平时不重视,一旦需要了,就大张旗鼓。抗战时期,国民党吸收党员到了巅峰,鱼龙混杂,来者不拒。
        历史学者王奇生在《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一书中写道:抗战中期,国民党提出要完成1000万党员的目标,中央组织部就摊派发展党员任务,下面层层分解,花样百出,有的不入党不发贷款,有的以发粮食为诱饵,让整村人都入党。河南陕县有一位党部书记兼中学校长,利用职务之便,将本校花名册上的学生每人年龄加大10岁,通通吸收为党员……
        总之,国民党党员很自由:入党前不培养,入党时不考察,入党后不训练,大多数党员平时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与组织发生关系,不过组织生活,不缴党费,工作调动时不转移党籍,违法乱纪时不接受党纪惩处。更荒唐的是,有的书记不知道自己是书记,还有些名册上的党员,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党员……
    一纸秘密名单,
    揭开腐败的选举方式
        1935年,浙江兰溪,一纸秘密名单让与会者“炸开了锅”。
        时任浙江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署址兰溪)的胡次威,受命“国大代表”兰溪区的选举监督,接到了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党部的会衔密电,附有代表候选人名单,要胡次威支持他们一律当选,并到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多年后,胡次威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蒋介石做总统的一个片断》,还原了这个过程。
        接到密电和名单后,胡次威召集专区所属十一县的县长到兰溪开会,在会议席上宣布了密电和名单,请大家发表意见。大家在官场浸淫多年,很快想出了办法:之前各县都未作过选举权人的调查,根本无法编制选举人名册,这样甚好。加上选举人识字的不多,原可由代书人代为签名领取选举票,那就正好发动县政府全体职员翻开“百家姓”和“千字文”,用排列法任意编造。如何保障秘密名单所提的候选人均能当选?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在投票结束后,立即估计他们所得的票数,临时动员各县政府全体职员连夜写投票,缺多少补多少,以补到他们足够当选的票数为止。
        胡次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全国其他各省各区选举国大代表的手法,和我们这差不了多少,可能有些地区比我们还要搞得糟。”值得一提的是,胡次威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法学家。这样一名法律专家,却在县域“国大代表”选举时娴熟且习惯性地违法,也可看出当时国民党基层治理的失败。
    派系倾轧、竞争空前激烈
        国共两党几乎同时“以俄为师”,但共产党组织之严密性和国民党组织之松懈态形成鲜明对比。国民党何以至此?
        王奇生在书中写道:“派系之间的恶性倾轧和竞争,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一种持续强韧的内耗和自毁机制,对国民党的整个组织生命的衰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继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六大”期间,派系斗争空前激烈,因为CC系势力强大,三青团、黄埔系、朱家骅系、新桂系、孙科系等空前团结起来,与CC系恶斗。蒋介石摆不平,只能空前扩大国民党“中委”名额,从原计划的250人一下“注水”到460人,但仍然不起作用。有些未当选者愤然退党,缴还党证,有些想当“中委”,结果花了大钱却只当选候补“中委”,就登报辞任……
        而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
        相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由忠诚、纪律与牺牲写成的。(据《解放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