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强(口述) 蒋东霖(整理)
前不久,在网络上热播的《为和平而来》纪录片中,专题记录了维和任务区中国军人直面危险、守护和平的真实故事。首次在刚果(金)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我,就是在这片疾病肆虐的红土地上直面危险,用镜头记录中国军人的另一面。
在任务区,我的任务是宣传报道。一开始,从未在军报上刊发过稿件的我,愣是硬着头皮,加班加点熬夜撰写稿子。
在国内集训期间,我利用休息日拜访退伍的老班长进行求学,摸清了国际新闻“一条龙”的撰写、发稿要求。在我的笔记本记录着密密麻麻地拍摄要领,拍摄注意事项,甚至还恶补了拍摄常用的英语,生怕有一丝遗漏。
12个月时间,我几乎练成了“全能记者”。在任务区我既担负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我还在分队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维和刊物《白龙马报·海外版周刊》,将中国维和官兵的风采展示给联合国工作人员、当地民众以及维和友军。
2019年5月,湖南卫视《为和平而来》节目组获批进入我军海外部分维和任务区进行实地采访,由于刚果(金)任务区正面临严峻的埃博拉疫情,拍摄工作不得不中断。最终,节目组委托我对刚果(金)任务区的素材进行拍摄。面对突如其来的重任,虽然自己作为一名“全能记者”,但第一次担负团队才能完成拍摄的纪录片,对我来说还是一次重大考验。
为了拍摄医疗分队前往友军营区巡诊的镜头,我需要前往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取景。当时埃博拉共报告3004例病例,共计2006例死亡,死亡率67%,驻地也发现了5例,但拍摄任务还得继续。拍摄过程中,不时也会有当地人阻扰,基本没法按照脚本进行,面对各种情况只能是紧急跟拍和抓拍,每天拍完后,我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
通过与当地人的接触,感受当地的人情文化,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宝贵的人生经历只有感受过战乱、饥荒、疾病带来的苦楚,才更能珍惜和平带来的可贵。事过一年多,彼时情境,记忆犹新。
在刚果(金)维和的日子,我走南闯北,对这里的卫生和安全状况有了直观和切身的体会。这一年,我也流过血,受过伤,看到过太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儿童。疾病肆虐,冲突交火,每次任务后感叹自己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回国之后,每每翻看影集,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幅难忘的画面。走出国门的我才明白,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太平,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这一年,我的镜头里常常出现一名叫阿杜的当地孩子。阿杜告诉我,他的中文名字是前一批维和官兵给他取的,因为他一直在营区外学习汉语,被中资公司聘请过去做了翻译。现在的他也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
阿杜说:“如果没有遇见中国维和官兵,就没有人教我汉语,你们改变了我。”
维和时光,有很多珍贵的画面被我用相机定格,一幅幅难忘的记忆,也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授勋的那一刻,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心潮澎湃,内心涌动着温暖与感动,自豪与骄傲。
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记忆。离开母校10年,再一次走进校园为母校师生讲述海外维和经历;撰写出版的《我是战地记者》新闻集被维和的战友们争相借阅;被央视军事评为全军十大星级记者;维和期间策划的《我和我的祖国》MV获得军区一等奖;被军区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随着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拓展、格局的提升,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外事活动不卑不亢、重大场合心里不慌、处理棘手问题从容不迫……
一年时间里,每名战友都时刻想念着祖国,想念着亲人,可我们能做的只是面朝祖国的方向遥寄思念,因为我们心里装的不仅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大家,更有国家。因为,我们维和官兵都是为和平而来,更是传播中国文化,播撒希望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