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锈阶层的选择

  • 江南

        美国海军“好人理查德”号的火灾不仅带来了对舰船消防能力的反思,其受损状态也让美国海军对能否修复忧心忡忡,更是表露出对舰船维修规模和能力的质疑。这样的质疑在此前的“菲茨杰拉德”号和“麦凯恩”号驱逐舰修复工作以及严重拖宕的核潜艇维护维修工程中,已经被不止一次地证明。
        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海军将舰船维修能力问题主要归咎于工程管理能力低下和熟练工人的缺乏。实质还是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匮乏,和劳动力资源问题一样,都属于美国社会这些年不断“脱实向虚”的后遗症之一。
        美国海军决策机构和作战部队则更多地从未来作战样式和舰队结构角度,审视着舰船维修能力问题。一方面,“杰”舰和“麦”舰的维修工作长达两三年,舰队不得不担心和平时期尚且如此,战时状态下船厂又能如何提供保障。二战时中途岛海战前“约克城”号航母仅用了三天时间就修复完工重回舰队,成为美军胜利天平上的重要砝码。而这样的奇迹在今天的船厂能否再现,如今的美海军似乎无法再抱有奢望。
        另一方面,在特朗普喊出“美国重回伟大”的口号以及军费增幅得以确保的背景下,未来舰队结构蓝图也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无人舰艇纳入舰队结构的统计范畴和轻型舰船比例的增大,这就意味着美国舰艇工业必须作出相适应的转型,从而对舰船维修能力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设计建造无人和轻型舰船的能力门槛显著低于大型战舰,尤其是和航母、核潜艇以及驱逐舰相比,最近的FFG(X)项目“花落”马里内特船厂就是一例。鉴于大型船厂的设备设施能够用于而非最匹配于无人和轻型舰船建造,其成本将让海军无法承受,因而装备预算的总“蛋糕”终需切出诱人的一块,给这些以往从未涉足或只能“喝汤”的中小型船厂。其次,当越来越多的船厂日益熟悉军船的建造模式并且和军方建立良好关系之后,他们就将成为舰船维修的可靠合作伙伴,为平时和战时舰船维护维修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但整体而言,海军决策机构将陷入另外一种两难境地。中小型私营船厂的存在和参与严重依赖于订单,也必然由利润所牵引,即便在设备设施、工程技术等能力上有所投入也难以满足为大型战舰服务的要求,于是纽波特纽斯、通用电船、巴斯钢铁等传统“巨人”将依然垄断大型战舰的造修订单。而同时总体有限且还在下行的行业人力资源却将被摊薄到更多船厂,从而加剧舰船维修能力问题的恶化。
        因此,无论是面向未来舰队结构分析和新型舰船研发,还是满足舰船建造维护维修的能力需求,都需要美国社会真正的“制造业回归”的支持,但太久的“脱实向虚”造成的却是阶层撕裂的不断扩大,让铁锈阶层向往更多的是上街而非工作。 (据《现代舰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