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印澳“供应链联盟”前景如何

  • 王嘉佩

        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经贸部长近日召开视频会议,就强化在所谓“印太地区”的供应链合作达成共识,并发表了关于“供应链弹性倡议”的联合声明。这是区域内少数国家在供应链安全问题上采取的正式联合行动之一。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受限于多重阻碍,该倡议能否达成目标有待观察。
    联盟雏形
        2020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向印度提出了强化供应链韧性的倡议,此后得到了印度和澳大利亚的积极回应。从联合声明和三国表态透露的相关信息看,供应链弹性倡议已初具雏形。
        该倡议旨在达成多重目标。
        在经济层面,倡议致力于回应地区经济体和企业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关切,希望通过整合双边供应链网络,一方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三国之间的供应链互补关系,减少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三国希望在全球经济深度萎缩、前景低迷、政策环境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借合作推动本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在地缘政治层面,三国希望在供应链分布和产业分工既有的经济规律之外,强调共同理念、可靠性和互信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打造一个由“志同道合”的经济体组成的供应链体系,使地区经贸投资环境具备更强的可预测性、更符合所谓“地区安全的逻辑”。
        倡议或将囊括多项内容。
        在贸易上,三国将推动包括出口报关程序数字化在内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印度还建议强化与日本在钢铁、服装鞋帽、农用化学品、农产品加工、塑料制品、海产品等领域的贸易合作。
        在投资上,三国拟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同时参考日本支持企业投资东盟的相关机制,推动企业增加对印度的设备投资,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
        在产业上,三国将鼓励产业界和学界积极参与,梳理并筛选合作潜力较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此外,培养技术开发人才等也将是倡议的内容之一。
        该倡议推进进程十分迅速,从日方提出想法、日印非正式会谈到三国经贸部长会晤,用时仅1月有余。目前看,日印澳有望在年内建立起磋商机制、出台具体内容,并在三国共识基础上向东盟等“可靠供应者”开放。
    联盟前景
        目前看来,三国打造供应链小循环具备可能性。
        一方面,三国要素禀赋互补。要素禀赋是形成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依据。日本拥有技术和相对雄厚的资本,澳大利亚能源资源丰富,而印度有一定的制造业承接能力。若将东盟纳入倡议,这一供应链体系还将具备相当程度的中间产品生产能力。这些要素将能使部分行业的日-印-澳-东盟小循环得以运转。
        另一方面,经贸合作存在一定基础。日本是印度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地,在印度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电子器械、化学医药、金融保险等领域投资广泛。两国于2019年12月宣布建立“工业竞争力合作伙伴关系”,希望在建设工业区、降低物流成本、简化行政手续等领域强化合作,以提升印度的工业竞争力。
        2020年6月,印澳两国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将以经济合作为重要支柱,重启双边全面经济合作协议谈判,并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初创企业投资等领域推进合作。这将为三国整合双边网络、推进供应链转移提供经济基础和机制保障。
        但是,三国打造完整、顺畅、有韧性的供应链仍有诸多障碍。
        首先,过度干预企业决策不符合经济规律。企业投资多属市场行为,是企业评估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风险利弊后的理性决策。供应链弹性倡议拟通过政策环境的互相协调,与三国各自或鼓励或强制的供应链转移措施相配合,意图人为改变企业投资流向,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内在规律。
        更为现实的是,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之下,诸多企业业务受阻、现金流有限,政府补贴又杯水车薪,企业对启动新的跨国投资项目并不热衷。
        其次,外界对印度的承接能力和开放程度存疑。从硬性指标看,近年来印度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的营商环境报告,印度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63,在设立企业、登记财产、税收、合同执行等指标上处于中下游水平。
        由于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金融市场波动性大、熟练劳动力缺乏、征地困难等因素的限制,印度的制造业和基建对外资吸引力有限。同时,由于制造业和农业竞争力不足,印度经济相对封闭,市场开放问题是其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延迟与澳双边经贸协定谈判的重要原因。供应链弹性倡议能否深度推进,印度对市场开放的态度将是重要决定因素。
        此外,印度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建筑业、制造业等萎缩极为明显,不利于吸引制造业投资。
        最后,供应链小循环难以发挥替代作用。
        经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东亚商品和服务供给中心,与诸多域内国家存在广泛的产业联系。在特定医药制品和原料、化学制品等领域,中国是为数不多的供应商,短期内难以寻求有效替代。这决定了供应链弹性倡议可能将局限于有限的产业领域,更多地成为对亚太供应链的补充,但难以替代市场力量塑造的既有产业分工。(据《环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