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大又杂的印度军工

  • ■ 杨剑

        1947年独立后,印度在引进和仿制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规模庞大、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防工业体系,拥有8家大型军工企业、39家国营兵工厂、51家国防科研机构和数百家私营军工企业。
        尽管如此,印度却一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武器装备进口国。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国际武器转让数据显示,2015~2019年,印度占全球武器进口总额的9.2%,排名第二。如果不是近两年沙特阿拉伯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发力”,印度“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的桂冠必定会戴得很稳。
        不过,大量的装备技术引进并未带动印度国防工业发展进步,相反,国产武器装备在印军中列装比例极低,只有不到30%。而在这不到30%的国产装备中,国产化率也惨不忍睹。“阿琼”坦克和“光辉”战斗机60%左右的配件来自西方国家,“歼敌者”号核潜艇80%的技术直接由俄罗斯加成,加尔各答级导弹驱逐舰融合了8个国家的系统。
        东拼西凑而来的国产武器装备无疑会给印军作战训练带来巨大隐患。印巴战场上,不同军工厂生产的“英萨斯”步枪部件竟无法兼容。据不完全统计,印军平均每年损失各类飞机超过20架,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本土生产。一份印度国防部较早前披露的统计报告显示,平均每隔5.5天到一周左右,印军就会发生至少一起与国产弹药有关的事故。
        当前,印军40%的装甲车、85%的潜艇已接近使用年限,空军的战斗机缺口高达250~280架,仅靠“买”显然不是解决之道,但指望国产装备似乎也不靠谱。
        印度《经济时报》援引审计长公署的一份报告称,由于印度军工部门迟迟不能研发出物美价廉的国产防寒装备,驻锡琴冰川和拉达克等高海拔地区的印陆军山地特种部队面临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印度陆军前司令曾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在1999年的克什米尔卡吉尔冲突中,鉴于本国防务企业无法提供性能可靠的火炮,印陆军紧急向外国购置一批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最终却被对方“飞单”,致使印军损失惨重。
        正如“自相矛盾”的故事那样,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领域没有绝对的优与劣,“印度制造”亦是如此。事实上,印度国产武器装备的不给力与印军好高骛远的发展目标密不可分。
        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就梦想有朝一日站上世界之巅。莫迪上台后,更是提出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的战略愿景。受此长期熏陶,印度国防部和军队逐渐形成了“不求合适、只求最好”的武器装备发展思路,这种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的想法给印度国防工业“挖了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坑”。
        印军一位高级官员曾表示:“国防部对外国装备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列出它们认为是最好的技术并加以引进,却丝毫不考虑国有军工企业是否有基础和能力去接受和消化。”
        由于最初设定的战技指标过高,印度武器装备研制时间普遍较长。“阿琼”坦克、“光辉”战斗机、“皮纳卡”火箭炮等主战装备研制时间均超过30年;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建造了15年还没完工;就连最基础的步枪,印度也花费了近40年。
        对于瞬息万变的军事技术而言,武器装备研制周期过长危害无穷,大概率会“服役即落后”,并且拖延的时间会转变为飞涨的成本。
        另外,在漫长的等待中,徘徊于进口和国产之间的印军往往错失了发展机遇期。T-90坦克本来是“阿琼”大规模列装前的过渡装备,结果印陆军在近20年的煎熬中被迫将其发展为绝对主力,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已纷纷开展第四代坦克的研发。
        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印度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上。
        于是,印度军方和军工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要求高-造不出-进口好-要求更高”的死循环。 (据《兵器知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