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蒙 周海林
密林深处,战机四伏;一声号令,弹箭腾飞。
“1号,准备好!” “3、2、1,点火!”
号令既出,烈焰蒸腾、矢火疾飞,导弹在天空划出完美曲线,直扑目标……演练圆满结束。二级发射架指挥长贾士彪脸露笑容。
连贯的指挥、精准的预判、娴熟的操作,让人难以想象他竟是演练前临时上阵接替全流程指挥的。
这已不是贾士彪第一次接替指挥、统筹分队训练。2018年,因分队长转业暂无代职人员,而训练时不我待,贾士彪毅然请命挑起大梁指挥全流程训练。
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却经验不足败走麦城。“敌”情不明确、考虑不周全、训练秩序乱、效果不理想……尽管大家对他初次上阵经验缺乏表示理解,但贾士彪却跟自己较起了真。他白天扑在训练场,悉心观摩兄弟单位训练,详细记录下每一处要点;晚上一头扎进学习室,仔细推敲研究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环节……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的数次演练,贾士彪稳扎稳打,不仅打出个满堂彩,还总结出多项战场环境下临机操作技巧,赢得官兵一致喝彩。
赤胆忠心练苦功
强军路上勤为伴,弹道逐梦苦作舟。贾士彪实现完美接替指挥,离不开他勤奋刻苦、追求极致的不懈付出。2014年,贾士彪毅然放弃保送读研的机会,奔赴火热基层。进入主战分队后,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是摆在新号手面前的第一道坎。为了迅速提升业务水平,每天熄灯号后,他总是带上大电路图和到学习室自学,还经常拉着“前辈”请教。仅仅一个月,他就精准掌握了二十余张电路图,整理出三本专业笔记,但他仍不满足,又自学了其他专业。一整套专业资料和训练教材,他用一年时间全部看完,第一个做到“专业皆掌握、要点皆熟知”,身边战友直呼“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7年3月,贾士彪代表单位参加火箭军专业技术军官教练员比武。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他必须得从头学起。“侯班长,液压马达和液压泵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在我们专业有哪些应用?”诸多疑问在请教和自学中逐渐明朗、熟练于心。为了固化肢体动作,把控授课节奏,把每一堂课都精准控制在20分钟正负30秒范围内,他连续通宵练习,困了就吃辣椒提神。勤奋的汗水灌溉希望的花儿结出名为“成功”的果儿。一堂精品课,喜获第三名,实现了部队比武竞赛新突破。消息传回单位,不少人直呼了不起。
打铁更要自身硬
走上连长岗位后,贾士彪的表现更加“硬核”。“想要带出过得硬的连队,自己必须过得硬!”贾士彪说道。三公里越野,他站排头领跑;器械训练,他率先垂范。但由于组训严、施压大,不少老士官对他这个“愣头青”连长内心有不少看法。为此,他夜里与连里骨干一聊就是2小时,很多分歧在交流探讨中得以解开。实打实的成绩更是让官兵心服口服,他连续三年军事训练成绩400+,分队第一,多次被评为金牌指挥长。三班长田勇华自豪地讲到:“虽然刚开始对这个年轻连长有点小小的意见,但是他用年轻人的虎气、朝气打破了大家的议论,让人不服不行。”
2017年7月,部队执行任务,连队首次在全防护状态下组织最低战位操作训练。训练场上,各项操作进程在操作号手的密切配合协调下顺利进行。忽然,某指示灯不亮,田勇华第一时间报告情况,指挥员贾士彪立即终止操作,迅速组织状态检查,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对照测试数据,判断工作情况,最终定位故障原因为电缆导通不良。而后,在他的沉着冷静操作下,电缆重新接通,复测现象正常,故障顺利排除。随着“检查”口令,人员车辆有序撤离至安全地域,“点火” “利剑”直指苍穹。
携手团队勇逐梦
贾士彪深知,连队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有人才支撑,尤其要有干劲十足、活力四射的年轻人。2019年,连队一班长为新专业号手,二班长、四班长服役满16年面临退伍,三班长受伤长期住院,两个排长刚毕业还很年轻。贾士彪大胆使用初级士官为重要号手,顶住压力给几名副班长压担子,一有机会就让他们担当指挥员。许多战士在训练期间被机关把关组“盯上”,打起了退堂鼓,但贾士彪却淡定地说,“没事儿,我相信你们可以!”之后,大家伙一有时间就在宿舍里组织模拟操作,一遍又一遍,凭着这股子拼劲和韧劲,战士们迅速成长了起来。副班长董子豪既当指挥员,还当操作号手,逐步实现一人多岗操作;副班长宋梦友第三年担当副班长成为最年轻的备份操作手,并多次在比武竞赛中夺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贾士彪就是靠着这种担当精神,带出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也带出了连队练兵备战的火热氛围。在他的带领下,连队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其个人先后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有贾士彪这样的“硬核”连长,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看,他们个个都昂首挺胸、能量满格,时刻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