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书圣:不负青春志,不负航天梦

  • ■ 郑怀周 廖宸 宋志斌

        今年7月23日12时41分,伴随着熟悉的轰鸣又一次在文昌这片热土响起,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迈出了深空探测的坚实一步。
        在万千牧箭耕星的航天人中,有这样一个年轻的身影,参加工作三年便挑起分系统指挥员的大梁,在南海之滨的发射场书写着90后别样的青春,他就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张书圣。
        2016年7月,张书圣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怀揣着投身航天的梦想,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从事火箭测试发射工作。如果说测试发射团队是火箭的医生,对火箭进行“全身检查”。要将火箭的问题隐患查清查明,保证火箭顺利升空。那么测量系统就是医生手中的听诊器,成百上千的传感器遍布火箭重要部段。
        来自火箭全身的数据像血液一般流动汇集到测量系统。移动的波形、起伏的曲线就像是火箭的心跳;跳动的数字、切换的时序就像是火箭的血压。“我们是倾听火箭呼吸的一群人,”张书圣说。
        参加工作以来,面对庞大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数据,箭上和地面数千台套专用仪器设备。他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技术资料,虚心向他人求教。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短短三年时间,他就成长为发射场最年轻的电测分系统指挥员。
        在今年上半年的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中,他担任测量系统指挥。当时,长征五号复飞成功的欢庆还如发射场上连绵的云彩氤氲,但无情的新冠疫情已波及四散开来,大量春节探亲人员无法按计划归队。
        而又适逢两个型号任务并行,一面是箭在弦上的长征七号改发射任务,一面是捉襟见肘的参试队伍。张书圣只能既当指挥员又当操作手。白天奔赴现场辗转不停。指挥大厅、活动发射平台、水平转运厂房、垂直测试厂房,每一个测试间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笔记。晚上组织岗位人员开展回想和预想,对白天测试查漏补缺,对后续测试细致部署。岗位人员休息后,再点亮长灯梳理阶段工作和重难点测试项目,拟制应急预案。夜以继日的奋战,他终于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
        可首次担任指挥员圆满完成任务的喜悦还未退去,张书圣就已投身到更为紧张的探火任务中了。此次任务,他作为测量系统备份指挥员,担任系统控制台这一重要岗位操作手。
        任务中,他和本次任务指挥员袁清林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测量系统测试发射工作。特别是燃料加注的前一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三四时,而第二天加注发射日又要连续工作近30个小时。张书圣主动承担,从晚上9时一直扛到凌晨三四时。加注发射日,他更是与咖啡为伴,与设备为友,通宵熬夜地完成着各项测试任务。
        “控制台的操作手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参数跳动,要看到隐藏在数据后面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发射任务”,张书圣指着电压、电流、指示灯密布的控制界面说道。
        “5、4、3、2、1,点火!”高达50多米的胖五火箭承载着中国人对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追寻梦想腾空而起。张书圣将同万千航天人一道,持续不懈追求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